2014-2015学年四川成都树德中学八年级上学期9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27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4/10/30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学校第4届秋季运动会上,刘一然同学一人独得三枚金牌,并且还打破了校跳高纪录,为班级团体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他而言,真可谓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采访的那户人家。
C.娱乐圈是个万花筒,随便转一转,都让人眼花缭乱。眼花缭乱也罢,可它偏又生出许多闻所未闻的怪现象。仔细想来仔细看,2014年怪事有八桩。
D.***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今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大约里氏6.5级左右的地震。成都、乐山,重庆等多地有震感。
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3.hot   is    in    summer    it (.)    (连词成句)
4.—______ do you like winter ?

—Because I can skate.

5.选词填空

What   What's   Why   Which   When

2.其他(共1题)

6.
语言运用。(8分)
【小题1】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6个字)。(4分)
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请给“微博”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洁,内容充实,不超过40字。(4分)
微博是一种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它通过一种关注机制来分享信息,可单向关注,也可双向关注。微博的内容一般限定为140字,短小精悍,不需长篇大论,门槛较低。微博上的信息是最新实时信息,并且是广播式的,即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常州溧阳某局长因不了解微博广播式的特征,发微博与情人约会开房而自曝隐私,已经被停职接受调查。

3.(共2题)

7.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后面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顺着,沿着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请,邀请
C.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D.问所从来,具答之具:全,都【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便扶向路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复前行,欲穷其林【小题3】(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和判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B.选文在写法上以“桃花”为线索,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顺序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接着写渔人进入、停留、离开桃花源,最后写渔人再寻桃花源,层次结构非常清楚,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C.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如梦如幻,这其实是作者一种不满现实的精神寄托。
D.选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选文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后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8.
课外文言阅读。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④相间。儿怠,则少加槚楚⑤,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绩:刺绣、纺织。④轧轧:纺织机的声音。⑤槚(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 )
ƒ无误,乃已    ( )  ④既识,即拆去( )
【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解衣以胸温儿背 蒙辞以军中多务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A.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不同。【小题3】(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
【小题4】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其他:(1道)

    :(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