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尧塘中学、水北中学、河头中学2019届九年级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7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6

1.选择题(共2题)

1.
(题文)名著阅读:下面对《格列佛游记》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是以随船医生的身份出游的。他第一次出游乘的是“羚羊号”,游历的是小人国。高跟党与低跟党、以及在绳子上跳舞等都是他此次所经历的。
B.格列佛第二次出游乘坐“冒险号”游历了大人国。大人国的国王是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的。
C.格列佛第三次出游乘坐“冒险家号”游历了飞岛国。飞岛上的人很聪明,这里进行了许多奇怪的“科学”研究,如取消词汇、食物还原等。在这里他游历拉格奈格王国。
D.格列佛第四次游历的是慧骃国,他被慧马称作为“耶胡”。这里每四年春天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仁慈和友谊是这个国家的美德.
2.

2016年9月4、5两日,G20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辞中提到“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我国如此重视创新的原因是 (   )

①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创新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④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字词书写(共1题)

3.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加点字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横线上。

黄山松针叶短粗(  ① )密,顶平如削,干曲枝(  ② ),苍翠奇特。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yì(  ③ )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qióng(  ④ )。这是何等的气派!

拼音:①____  ②____   汉字:③____  ④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城北楼
高 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姜太公吕尚。③体道: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小题1】(小题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_____、湍上急流、_____的金城美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秋水时1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2渚崖之间,不辩3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4向若5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6之闻而轻伯夷7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8见笑于大方之家9。”
注释(1)时:按时令。(2)涘:水边。(3)不辩:分不清。(4)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5)若:海神 (6)孔子,字仲尼。(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8)长:永远。(9)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而飞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河伯始其面目
伯夷之义者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请分别写出一个从甲乙两文中蜕化出来的成语。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用《齐谐》是为了证明鲲化为鹏的故事并非自己编造,与开头相互印证补充。
B.甲文告诉人们无论是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还是林泽间飘荡的雾气、尘埃,都需要凭借风的力量,是有所待的,因而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C.乙文开头部分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用意是对比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D.乙文中的河伯是一个不值得称道的人,骄傲自满,始终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野菊花之恋
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
【小题1】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
贫贱但不卑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老越有用。
【小题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作用。
它从不后悔把自己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小题3】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7.
阅读《鼎湖山听泉》完成小题
①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②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③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
④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小题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小题2】“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为什么“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小题3】第②段和第④段划浪线的句子作者都写到在鼎湖山心灵得到净化,引起心灵净化的原因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作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简单停留在对景物的赞美中,而是归结到人生哲理的领悟。
B.第③段写树的浓密,是为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说“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和后文的“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并不矛盾,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为后文作者深夜听出多层次的泉声做铺垫。
D.第④段“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句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指大自然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6.情景默写(共1题)

8.
默写
(1)_____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_____________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2)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关雎》中运用比兴手法,引出君子爱慕淑女,营造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9.
写作
根据要求作文。
走过岁月的四季,我们一路向前走;穿过历史的尘烟,我们的民族向前走。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向前走,需要满怀的激情;向前走,需要理性的思索。
向前走是成长,是希望,是信念,是责任,是挑战,是突破……
请以“向前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