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小敏同学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他进行了三种处理:

I.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①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II.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②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III.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不搅拌。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______和_________是对照实验。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1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__________。为什么要把3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_________。
(3)以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I.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①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II.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②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III.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不搅拌。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______和_________是对照实验。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1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__________。为什么要把3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_________。
(3)以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2.
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和表中的数据。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大”或“小”),说明空气中___________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大”或“小”),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___的含量较多。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________,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______,然后随着湿润的气体一起排出。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___________(填结构)。
(5)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
气体成分 | 环境中的气体(%) | 呼出的气体(%) |
氮气 | 78 | 78 |
氧气 | 21 | 16 |
二氧化碳 | 0.03 | 4 |
水 | 0.07 | 1.1 |
其他气体 | 0.9 | 0.9 |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大”或“小”),说明空气中___________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______(“大”或“小”),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___的含量较多。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________,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______,然后随着湿润的气体一起排出。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___________(填结构)。
(5)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