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中学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643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5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勒 取/根深固 相形见/弄巧成
B.造意 褒/针砭时弊 如法制/越俎代
C.据/令/奔走呼 味相投/乳未干
D.伤/气/心沥血 堂大笑/一而散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踌躇 低头族 再劫难逃 自出心裁
B.推崇 黄粱梦 销声匿迹 金榜题名
C.愧怍 物侯学 因地治宜 中流砥柱
D.渲泄 综合征 惟妙惟肖 高屋建瓴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题1】诗歌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小题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心理?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囊!”
(二)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水经注》)
【注释】①迳:取道,经过。②纤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词。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3】文(一)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写夏季?
【小题4】文(一)画线句和文(二)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
②曾经,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散兵游勇,跟在他身后无所事事。父亲从不责怪我,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③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掉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没有我高了!
④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⑤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⑥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
⑦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拉拉队。
⑧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镰刀是父亲的笔,麦子是墨,他可以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过。
⑨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老子帮不上。”
⑩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我如遇大赦,赶紧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⑫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⑬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沛流离。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
【小题1】本文的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第⑧段“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⑪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小题4】读完文章后,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冠军,曾“输在起跑线上”
①在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飞人”刘翔以12秒95夺冠。这是他夺得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比赛记录表明:刘翔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61秒,列八名选手中第五位。其实,在以往的许多国际赛事中,刘翔的起跑反应都慢于别人,可以说,有好几次,刘翔都是“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的世界冠军。可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只要不悲观失望、而去奋起直追,坚持不懈,一样能够赢在终点。
②贝多芬曾说,只有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才能成就卓越。江苏女孩吴晶从小双目失明,站在这样的“人生起跑线”上,她却乐观自信,在艰难中磨练自己,最终不仅成了杰出的残疾运动员,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今年初,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同意接收她入学。吴晶虽然“输在起跑线上”,但同样“跑”出了精彩的人生。再如,浙江的滕头村在创业发展之初,“起跑”时也大不如人,但坚持不懈的努力却使它成为闻名中外、富甲一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所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充满自信,不言放弃,才能将“起跑线上的输”最终转变为“终点上的赢”。
③反之,有的人虽然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却因不思进取输在了人生的终点。王安石《伤仲永》中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资聪慧,很小就会做诗,便有人花钱请他写诗,他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作诗赚钱,不让他好好读书,结果长大后“泯然众人矣”!
④现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或者因为孩子“起跑”不好,就沮丧地认为输掉了一切。诚然,要达到同样的目标,“起跑”慢的,肯定要比“起跑”快的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只要方法得当,锲而不舍,你就一定能够超越自己,跑出精彩的人生。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概括文章第1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许多贪官当初大权在握,何等威风神气,但后来‘权为己用,利为己谋’,终因贪欲毁掉了前程,甚至断送了生命。在事业、人生的终点输得一塌糊涂。”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它正确的位置应该在哪一段?请阐明理由。
【小题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语言表达(共1题)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B.②①③④⑥⑤C.②③①⑤⑥④D.④②③①⑥⑤

6.作文(共1题)

8.
任选一题作文。
(1) 请以“听听 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遭受挫折的年轻人,情绪低落地走到自家的一扇窗前,推开了窗子。窗外是拆迁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默默无语。他的父亲看到了,忙拉着他来到客厅的落地窗前。窗外绿草如茵,花坛中一簇簇盛开的鲜花,迎风摆动……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色,他觉得自己的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要求:①根据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