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检测:第4单元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497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8

1.简答题(共3题)

1.
李洪志在一次“法lun功”演讲会上说他可以用气功将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变成石油(由碳、氢、氧元素组成)。这当然是弥天大谎。请你用化学知识来批驳李洪志的这一说法是伪科学的________ 。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______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______
3.
高温加热10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1)若10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克氧化钙?
(2)实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

2.单选题(共13题)

4.
现有化学反应X+Y===Z,若将a g X和b g Y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Z的质量
(    )
A.等于(a+b) gB.大于(a+b) g
C.小于(a+b) g D.不大于(a+b) g
5.
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
2CH3OH + 3X + 4NaOH = 2Na2CO3+ 6H2O
其中X的化学式为
A.O2B.COC.CO2D.H2
6.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
7.
在一定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B.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都不变
8.
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10克水与10克酒精混合后质量为20克
B.2L一氧化碳与1L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L二氧化碳
C.点燃氧气与氢气的混合物9克,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一定等于9克
D.8克硫在16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16克
9.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打开盛酒精的瓶盖,一段时间后酒精的质量变小
C.镁带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增加D.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变重
10.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的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4
0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待测值为53 g D.反应消耗(或生成)的Y、Q的质量比为24:14
11.
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B.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物质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跟煤的质量相等
B.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100 g酒精与100 g水混合后的质量为200 g,该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氢气和氧气形成的混合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水的质量
13.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14.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下列对该有机物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碳、氢、硫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只含碳、氢元素D.一定含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硫元素
15.
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 1:1 B. 2:1 C. 4:1 D. 5:1
16.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3.选择题(共3题)

17.What's in the classroom?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流经青、藏、川、滇四省区,至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后称“长江”。金沙江约占长江干流全长和总落差的55%和95%,水能资源的富集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是我国规划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

    材料二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是亚洲地区的特有物种。松茸常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海拔1600~3200米的山坡上,与松、栋属的树木须根发生共生关系,形成菌根。松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造物主的奇迹。在全球松茸产区中,我国香格里拉产区是松茸产量最高的地区,年产量约占中国松茸总产量的70%,以及全球总产量的33%。

    材料三 金沙江下游河段梯形水电站规划及香格里拉松茸产区示意图

19.

触电时有电流通过人体,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取决于 {#blank#}1{#/blank#}和 {#blank#}2{#/blank#},经验证明:只有 {#blank#}3{#/blank#}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4.填空题(共4题)

20.
在化学反应A+B=C+D中,已知5gA与10gB恰好反应生成了13gC和若干克D,要制得4gD,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________。
21.
为防止水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水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水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Ⅹ+6H2O,则Ⅹ的化学式为_____.
22.
如果氧气不足,乙醇(C2H5OH)燃烧可能还有CO生成。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2的总质量为25.2 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________ g,产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 g。
23.
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6g
118.4g
反应后
8.0g
112.4g
118.4g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实验一____________,实验二____________,实验三____________;
(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________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___________体系中进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