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4831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1/11/29

1.单选题(共2题)

1.
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n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方程式中n=1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2.
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A.果汁B.牛奶C.矿泉水D.啤酒

2.选择题(共1题)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3.填空题(共1题)

4.
(7分)“西气东输”工程使我省很多地区都用上了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的发生装置制取CH4,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可用_______________方法收集CH4
(3)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因此,使用热水器时,防止发生中毒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4)充分燃烧1kg不同化石燃料所产生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2 所示,则--------------燃烧最易导致酸雨,————————————燃烧对环境影响最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