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溃(kuì)退 泄(xiè)气 颁(bān)发 仲(zhōng)裁 |
B.巨额(é) 翘(qiào)首 悄(qiāo)然 娴(xián)熟 |
C.镌(juān)刻 畸(jī)形 不逊(xùn) 诘(jié)责 |
D.佃(diàn)农 慰(wèi)勉 不辍(zhuì) 黝(yǒu)黑 |
3.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报告谴责了没有目标的狂轰滥炸,指出这是一种潜在的战争罪,并就以色列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摧枯拉朽似的批判。 |
B.几人立时意识到了不对,停止了戏耍,均屏气敛声地注视着远处沙漠边缘,似乎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 |
C.语文课上,苗艺恩同学抑扬顿挫地朗读了一篇散文,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
D.廖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地坐下和我对话起来。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
B.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
C.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
D.一个人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
5.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
B.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廷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
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 |
D.《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背诵《野望》完成下面各题:
(1)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交代了地点:_____,时间:____。
(2)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对___,____对_____。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交代了地点:_____,时间:____。
(2)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对___,____对_____。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完成文后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______) (2)虽乘奔御风(_______)
(3)负势竞上(______) (4)望峰息心 (_______)
(5)互相轩邈 (______) (6)属引凄异 (_______)
【小题2】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学完《三峡》之后,老师决定带你们去三峡旅游,请你联系课文的描述,为你的同学做一回小导游。
【小题5】三峡最壮丽,秀美天下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为它吟诗作赋,泼墨挥毫。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______) (2)虽乘奔御风(_______)
(3)负势竞上(______) (4)望峰息心 (_______)
(5)互相轩邈 (______) (6)属引凄异 (_______)
【小题2】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学完《三峡》之后,老师决定带你们去三峡旅游,请你联系课文的描述,为你的同学做一回小导游。
【小题5】三峡最壮丽,秀美天下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为它吟诗作赋,泼墨挥毫。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一)阅读《一着惊海天》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②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③“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④×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⑤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⑥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⑦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⑧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⑨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⑩飞行员:“明白!”
……
⑾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⑿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⒀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⒁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⒂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⒃“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⒄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⒅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⒆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⒀段开头化用古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4】品析句子。
(1)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段⒅引用某大国上将的一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②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③“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④×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⑤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⑥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⑦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⑧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⑨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⑩飞行员:“明白!”
……
⑾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⑿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⒀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⒁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⒂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⒃“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⒄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⒅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⒆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⒀段开头化用古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4】品析句子。
(1)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段⒅引用某大国上将的一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9.
(二)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小题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小题2】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小题3】课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
【小题4】课文运用了第________人称的写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为什么在“我能做到的”之后,还要写上“一定能做到的”?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小题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小题2】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小题3】课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
【小题4】课文运用了第________人称的写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为什么在“我能做到的”之后,还要写上“一定能做到的”?
5.名著阅读- (共1题)
10.
(题文)名著阅读: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1)选段出自_______国家作家____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作品________。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2)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1)选段出自_______国家作家____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作品________。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2)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