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小婧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婧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小婧还查阅到:镁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黑色固体是________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______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她的方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小婧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和有关资料,你对燃烧及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婧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质 | MgO | MgCl2 | Mg3N2 | Mg(NO3)2 | MgCO3 | Mg(OH)2 |
颜色 | 白色 | 白色 | 淡黄色 | 白色 | 白色 | 白色 |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小婧还查阅到:镁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黑色固体是________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______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她的方案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小婧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和有关资料,你对燃烧及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⑴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⑴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3.
某同学为了测定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取2.5 g该样品与0.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称量剩余固体质量,分4次记录如下表:
(1)不再进行第五次实验记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________g。
(3)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加热时间 | T1 | T2 | T3 | T4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2.88 | 2.48 | 2.08 | 2.04 |
(1)不再进行第五次实验记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________g。
(3)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单选题- (共13题)
4.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 实验事实 |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浓度 |
B |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反应温度 |
C |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有、无催化剂 |
D |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反应物的种类 |
A.A | B.B | C.C | D.D |
7.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 )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为 (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0 | 50 | 80 | 30 |
反应后质量(g) | 0 | 100 | 10 | X |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为 ( )
A.50 | B.40 | C.10 | D.70 |
8.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让司机向酒精检测仪吹气,通过显示的颜色变化,交警可快速测出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化学反应原理: 2CrO3(红色)+3C2H5OH+3H2SO4==Cr2(SO4)3(绿色)+3CH3CHO+6X其中X的化学式为()
A.CO2 | B.CrO | C.SO2 | D.H2O |
9.
中国科学院屠呦呦因创造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混合物 |
B.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
C.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 |
D.青蒿素由3种元素组成 |
12.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 |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
13.
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
C.图中共涉及四种物质 |
D.此反应没有单质生成 |
15.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
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
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 |
D.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
16.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不正确的是
A.制备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B.做氢气可燃性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后点火 |
C.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
4.选择题- (共1题)
5.填空题- (共1题)
18.
倒开水时,最好将热水瓶塞___放在桌面上,此时能够观察到瓶口出现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是因为:①水分子很小;②水分子在不断___________;③水分子间的间隔___.
6.实验题- (共1题)
19.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何洁同学在实验室用集气瓶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她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
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______.
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4)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何洁同学在实验室用集气瓶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她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

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