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22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2/8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褶(zhě)皱 朔(sù)风 关隘(ài) 执袂(jué)
B.红桧(huì) 禅(chán)语 瑰(guì)丽 池沼(zǎo)
C.斟酌(zhuó)   老鸹(guā) 潋(liǎn)滟 摇曳(yiè)
D.怯懦(nuò)    愚氓(méng) 悖(bèi)论 龟(jūn)裂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教育能够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望尘莫及了。
C.在繁忙而紧张的初中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我敬佩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她们面对困难不以为意,一次次书写绝地反击的奇迹。
3.
下列各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只要你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判断:句中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
B.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几十头结成一群, 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判断: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阳光灿烂、手舞足蹈、报效祖国、今天星期一。判断: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D.“它静静地躺在王婆婆家桌子抽屉的角落。”判断:这句话的主干是:它躺在角落。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C.树人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
D.从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以来,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5.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B.⑤②③④①C.④①②⑤③D.②③④⑤①
6.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里山纪行》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以作者行踪为线索,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清末明初文学家,号陶庵。还著有《西湖梦寻》等。
C.《苏州园林》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 的共同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 林的赞赏和眷恋。
D.《明天不封阳台》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夹叙夹议,不断推进,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

2.字词书写(共1题)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扬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都可以找到 yùn( )藏了千年历史信息的文化资源,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 bīn(   )危的,也有新生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各种文化形态参差多样,勾连交错,互相 shèn(   )透,形成万花筒般变化多 zī(   )的文化生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张千载高谊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友也①。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 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 付其家葬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_________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
(3)凡留燕三年(___________)    (4)非咨询不穷其致(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日以美食奉之 吾欲辱之,何以也
B.橘生淮南则为橘 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C.更有痴似相公者 王曰,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D.是日更定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2)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小题4】张千载高谊“高”在哪些地方?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灶台
朱秀坤
①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居家过日子,谁家离得开灶台?
②砌灶简单,砖块垒就,泥巴涂抹,刷上石灰,半天就成。砌灶也不简单,得省柴,得旺火,锅要热得快,烟要出得净,还千万不能倒了烟囱——民间谓之“倒灶”,须供上猪头三牲,放鞭炮去晦气的,吾乡风俗是也。
③灶台是一个家庭温馨和美好的见证。夫烧火,妻当锅,一个添柴,一个揉面,可爱的孩子与小花狗嬉笑成一堆。锅膛内塞一把金黄麦秸,顿时“哔叭”出一团金红焰火,将日子燃得红红火火;竹笼屉一层层加高,团团热气将农家生活氤氲得蒸蒸日上。喷香的白雾钻出窗户与门楣,与厨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互为观照,共同营造一个让他乡游子日夜思念的家。
④此时,缸里水满,灶台整洁,饭菜喷香,家人团圆。便是粗粝饮食,也能嚼出心满意足,十分美味。特别是烤得焦黄的饭锅巴,那香气,啧啧,馋人哪!
⑤夜了,勤劳的妻还在灶台前收拾碗筷,夫坐在灶门口搓草绳,孩子找小伙伴捉迷藏去了。一对夫妻,一个“刷刷刷”,一个“窣窣窣”,两人手不闲着,嘴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谈些人情世故、家庭琐事,声音不高,语调平和。头顶悬下一盏白炽灯,橘黄的灯火将擦拭干净的灶台、灶阁上的油盐酱醋佐料瓶、搁在锅盖上的舀水瓢、房梁上挂着的竹篮、灶间的稻草以及墙角的坛坛罐罐,连同夫妇二人涂抹成一片微熏似的淡黄,虽是家常日子,但也平淡温暖。
⑥若是雨天,灯亮着,狗卧在锅膛门口。哪怕无人,透过窗前射出的灯光,能看到一根根雨丝闪着银光轻轻落下,亦让人感到暖意。嗅一嗅,蓦然闻到一阵诱人的香气从灶间溢出,抬头看到烟囱懒懒地冒着淡淡的炊烟,那锅膛里肯定是烤得流出糖稀的大山芋——等着孩子回来吃呢。
⑦灶台是一个家庭的热闹之所。灶台上不是“笃笃笃”的切菜剁肉声,就是热锅内 “哧哧哧”的烟油炝锅声,锅膛里则回应出棉花秸、芦柴秆、杂柴爿“噼里啪啦”的爆裂声,锅里面是水与米、菜与肉“咕嘟咕嘟”在跳舞在争吵,灶台下又是手拉风箱“呱嗒呱嗒”粗重的喘气呼吸声——如此种种,共同合成了一曲生动活泼的灶台交响曲,天天上演,百听不厌。
⑧如今啊,连最偏僻的村野,都用上了煤气灶、电饭煲或微波炉,风箱早成古董,柴草更是进不得厨房。连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也省了,没了旧时的柴火灶,哪来的灶王爷? 没了袅袅炊烟,灶王爷如何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⑨只是,当游子归乡,看不到炊烟飘向天空的村庄,总感觉是寂寞的。看不到大灶台上翻炒的喷香菜肴,总感觉不是肠胃与舌尖想念的正宗美味。哪怕不说,心里也是空的。尽管如今城里也有农家饭、柴火灶,不过是个形式罢了,还真不是自家灶台上烹煮的那个味道,不好比的。
⑩记得我家的灶台上还有一只咸菜罐,家家都有的吧?绿釉、腰鼓形,发出幽幽青光,揭开盖子,一片诱人的老咸菜香。抓两把,炖肉,煮鱼,炒毛豆,烧茨菰汤,如汪曾祺说的:“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那是老家的滋味,乡愁的滋味啊。
⑪那年早春,老母亲去世。后事完毕,告别老屋,我又看到了那只绿釉咸菜罐,打开来,是半罐老咸菜,闻一闻,已是潸然泪下。我知道,那是老母亲腌好了,让我带进城的家乡风味啊……
⑫如今,吃不上母亲腌的咸菜了。老家的灶台并没拆,还在,冷着,再没了炊烟。 乡间,还有几户人家烧柴,让袅袅炊烟升上天空,点燃家的温馨,慰藉游子念叨的古典情怀与似酒乡愁。
【小题1】请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品读第⑧段,说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3】文章以“灶台”为题,有何妙处?
【小题4】作为乡村记忆的灶台、炊烟已经渐行渐远,而如今的城里却渐渐兴起了柴火灶的农家饭,农家土味引得食客争相品尝。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分析其中原因。

5.作文(共1题)

10.
作文

请以“并非我想象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事完整,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班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