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1题)
1.
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遗传;理论上,乙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_________女性(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5)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遗传;理论上,乙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_________女性(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5)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21题)
2.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联会 |
B.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 |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
D.某二倍体动物正常分裂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
3.
如图为某雌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
B.该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
C.基因型为BbXDXd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 |
D.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型为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CXD、CXd、cXd |
4.
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AXBXB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可能正常 ②另外三个配子是aY ③X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①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可能正常 ②另外三个配子是aY ③X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5.
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
B.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C.A与a的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D.基因突变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 |
6.
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基因 A、a 与B、b 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B.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2 种精细胞 |
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 ABC 或 abc |
D.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9:3:3:1 |
7.
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B.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 |
C.基因重组的发生与丙细胞有关,而与乙细胞无直接关系 |
D.丙细胞与丁细胞的变异类型相同 |
8.
如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为减数分裂、b阶段为有丝分裂 |
B.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
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
D.MN段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了四分体 |
9.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
B.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
C.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
D.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
10.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A.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 |
B.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 |
C.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自交后不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
D.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 |
11.
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在这个家族中有甲(基因为A、a)和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乙病女性患者的性染色体与男性相同,体内有睾丸,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表现为不育。家族中7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错误的是


A.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
C.10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最初来源于2号个体 |
D.若11号和12号个体结婚,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5/192 |
12.
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I-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IV-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1-1
D.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II-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A.I-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IV-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1-1
D.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II-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13.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A.四项 | B.一项 | C.两项 | D.三项 |
14.
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秃顶基因在男性中为显性,非秃顶基因在女性中为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双亲均秃顶,则子代全部秃顶 |
B.若双亲均非秃顶,则子代全部非秃顶 |
C.若双亲基因型都是杂合子,则子代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 1∶1 |
D.人的秃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
16.
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白∶粉∶红,3∶10∶3 | B.白∶粉∶红,3∶12∶1 |
C.白∶粉∶红,4∶9∶3 | D.白∶粉∶红,6∶9∶1 |
17.
研究人员在家蚕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态类型——短体蚕,用这种家蚕与正常体形家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 F1 | |
短体蚕 | 正常蚕 | |
实验一:短体蚕×正常蚕 | 788 | 810 |
实验二:短体蚕×短体蚕 | 1530 | 790 |
A.可以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的方式获得纯种短体蚕 |
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
C.实验一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 |
D.实验二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占4/9 |
18.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
B.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都相同 |
C.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1:1 |
D.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 |
19.
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如图为某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控制性别 |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
C.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
D.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
20.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的数量是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
A.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D:d=1:1 |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
C.F1的基因型是Dd |
D.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D和d的配子,且比例为1:1 |
21.
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观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发现问题 |
B.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假说的内容之一 |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 |
D.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