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实验学校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20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字词书写(共1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程山水,一段故事。是谁在西湖冬日里留下断桥残雪的清幽?是谁在圆月当空níng(  )望时咏起“千里共婵娟”的夙(    )愿?是谁在康桥的柔波中dì(   )听着别离的笙箫?是谁在寂寥的雨巷里停zhì(   )了丁香般的倩影?斯人已不知何处,但他们留下了为世人所赞颂的美丽。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池 鹤》,回答问题:
池 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小题1】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之美的?
【小题2】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两句作简要赏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     (2)上诘之(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4)安可诬一世之人( )
【小题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小题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喜  鹊
陈 风
喜鹊是吉祥鸟。传说,人们听见喜鹊叫,就意味有喜事登门。
城市广场旁边一片很大的杨树林子里,栖息着上千只喜鹊,那里是喜鹊的家园。每天傍晚的时候,喜鹊们就会聚集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地说起来没个完。它们集体飞起时,就像是一片巨大的黑色云团,带 起一阵震耳的风浪,形成一种黑云压城般的阵势。当它们在树林和楼房的上空来回盘旋几圈之后,又会依次飞回到树林中。奇怪的是,那么大一个鹊阵,在落到杨树枝头的瞬间,不仅树梢没有明显的晃动,也听不到噪音,它们悄没声息地像集体失踪了一样。
距离这片杨树林不远处有几棵榆树,其中的一棵榆树上有一个鹊巢。远远看过去,那么扎眼,又那么单薄。鹊巢里住着三只喜鹊,两只大喜鹊,一只小喜鹊,它们是三口之家,喜鹊父母和它们的孩子。从外形看上去,这个喜鹊窝结构很奇特,整体呈倒锥形,上边大,下边小,中间错落有致,感觉上像是个三层的格局。可以想象一下,里面一定有住室、客厅和储藏间呢!喜鹊父母带着它们的孩子每天围绕着窝巢飞进飞出,起起落落。小喜鹊还很小,翅膀还很稚嫩,偶尔发出的叫声比它的父母轻柔稚嫩许多。小喜鹊从不单独出来活动,一旦它飞出窝巢,或是落在枝杈上,或是绕着大树飞两圈,身后跟着的不是父亲就是母亲,这个喜鹊家庭很少参加众多喜鹊的聚会,好像它们跟那片杨树林子里的喜鹊大家族是两个国度。
榆树下,是一片碧绿的草地,草地中间有一个不大的水坑。不下雨的时候,坑里面的水很少,下了雨,坑里的水就会漾出来,流进周围的草地里,形成一片不大的沼泽湿地。虽然水坑很小,沼泽面积也不够大,但是喜鹊一家三口却十分的兴奋,无论是嬉戏玩耍,还是刷洗羽毛,那个水面都足够了。它们从窝里飞下来时,就直接停落在湿地边上,一会儿低头啄食,一会儿又借着水坑里的水刷洗着羽毛。
一天,喜鹊家里多了三只喜鹊,像是来了远方的客人。喜鹊一家非常高兴,喜鹊夫妇热情地张罗着待客。喜鹊妈妈忙前忙后,把客人引带到水坑旁,欣赏着湿地的风光;喜鹊爸爸跟喜鹊妈妈嘀咕了几句什么,然后展开翅 膀飞走了,像是要去弄些吃的来,招待客人;小喜鹊则带着小客人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 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像是在介绍它们家 周围的风光和好玩儿的东西。
当喜鹊妈妈与客人在愉快地闲聊的时候,突然,意外发生了:一只流浪猫出现在水坑边。它弓着腰踅摸一阵儿后,盘起后腿来,坐在水坑的对岸,眯缝着眼睛看着喜鹊妈妈和客人,眼角的余光还不时地注视着两只小喜鹊。当忘情玩耍的两只小喜鹊不经意间距离流浪猫很近的时候,流浪猫就会抖动起长长的胡须,咧开嘴巴,露出细细的牙齿,吓得小喜鹊赶紧跑到妈妈身边。妈妈也很紧张,它担心孩子们遭受到攻击,于是带着它们飞回到树上,蹲在树枝上向下张望着。这个时候,那只流浪猫一个蹿跳,径直到了树下,做着准备爬树的姿势。
恰在此时,喜鹊爸爸回来了,看见了张牙舞爪的流浪猫。它赶紧把招待客人的食物送 回窝巢,然后呼唤客人中的公喜鹊一起来对付流浪猫这个敌人。流浪猫好像是有备而来,一会儿腾跳,一会儿爬树,龇着牙齿、瞪着眼,不停地向喜鹊发起攻击。两只公喜鹊在流浪猫头上来回地盘旋着,抓住机会猛啄流浪猫的脑袋,又要躲避流浪猫尖利的爪子。几个回合下来,双方都很累,尤其是那只流浪猫,还显得更加狂躁。喜鹊爸爸扇动了两下翅膀,有些歉意地望着客人,客人也同样展展翅膀。它们形成了默契,深深地吸了口气之后,准备跟流浪猫继续战斗。
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风声。喜鹊爸爸一回头,原来是杨树林里的一大群喜鹊呼啸着飞了过来,黑压压地向流浪猫扑了过去。喜鹊爸爸和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精神大振,随即加入到了磅礴的阵容中。流浪猫吓得不知所措,愣神之间,一下从树上跌了下来,摔得直叫唤,勉强挣扎起来逃跑了……
树林里恢复了宁静。阳光是那么的明亮,风也轻轻柔柔的。两只小喜鹊又开始在水坑边上玩耍了,那快活的样子就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喜鹊一家三口送走了客人之后,带着礼物飞到那片杨树林里,它们是向那些前来帮忙的喜鹊们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在商量着把它们的家也迁到这片杨树林里。
(选自《散文先刊》下半月2016年06期)
【小题1】文章写得波澜起伏,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句,表达你的理解。
序号
事 情
1
  ①    
2
榆树上喜鹊一家三口的惬意生活和热情待客。
3
  ②     
4
③    
5
喜鹊一家三口前往喜鹊群商量迁移事情。
 
【小题2】根据提示,联系上下文,赏析语句。
(1)它弓着腰踅摸一阵儿后,盘起后腿来,坐在水坑的对岸,眯缝着眼睛看着喜鹊妈妈和客人,眼角的余光还不时地注视着两只小喜鹊。(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喜鹊爸爸一回头,原来是杨树林里的一大群喜鹊呼啸着飞了过来,黑压压地向流浪猫扑了过去。(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小题3】写城市广场旁边杨树林子里的喜鹊群集体起飞、盘旋、隐没,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最后,喜鹊一家三口为什么商量着把家迁到杨树林?想象一下,来到杨树林,它们一家三口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5.名著阅读(共1题)

5.
名著积累:
(1)下面关于《水浒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的宝刀有三个神奇之处:砍铜剁金,刀口不卷;吹毛得过;杀人刀上没血。
B晁盖认雷横做自己的娘舅才从他手中救下刘唐。
C差人去宋江家捉拿宋江时,朱仝发现宋江正躲在自己家佛座底下的地窨子里。
D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因生得短矮,当地人给他取个诨名叫“三寸丁枯树皮”。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填空和表格:
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 如此……”晁盖听了大喜,攧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晁盖听了吴用的计策,大喊“好妙计”“好计策”。这个计策实施的关键是    
对此他们做了精心安排,请填表格:
人物
事情
刘唐


把药下到瓢里,也来舀酒,药便混在酒中,假意兜半瓢吃。
白胜

 

6.语言表达(共1题)

6.
从下面材料中归纳出四种辨别人民币的方法(每种方法不超过6个字)。
【材料1】将可疑币与真币对照,两币之间在纸张、图案、油墨、着色等方面有差异,有条件的可用放大镜观察底纹部分和彩色油墨的堆积。真币明显、自然、协调、统一,印刷精致。假币显得粗制滥造。
【材料2】真币一元以上,有凹印技术。可用手指反复触摸币面、主要图案及“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与这部位相邻部分比较,真币有凹凸感,假币平胶印刷,无凹凸感。真币有盲文部分凹凸感更强。至于纸张,新的真币坚挺,用手指弹声音脆,假币则声音闷。
【材料3】真币水印是造币过程中的一环,假币系仿造后再将水印盖上去,只印在币面表层。平放桌面,真币水印不容易看见,图案清晰、规则,边缘整齐,有立体感,层次、深浅过渡自然,与票面毛像一致。假币水印对光透视反而显得失真,模糊不清,呈线条状。
【材料4】为打击假币嚣张气焰,90版50元和100元票面增加安全系数,在票中加了一根金属安全线。阳光透射时清晰可辨,与币面的其他线条明显不同。而假币即使有安全线,也是印上去的,平放时就能看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他(共1题)

7.
病句修改:
①为了迎接高年级的同学比赛凯旋归来,在实验学校的“自在”石前,一年级的少先队员也举办了“幸福童年”活动。 ②通过少先队员代表讲述的戴伯韬少年刻苦学习和中年编写教材的感人事迹,使大家坚定了学习的信念。③的确,能否考取好的学校,就在于我们平时踏实学习。④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第①句成分赘余,应删去     
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删去     
第③搭配不一致,应在应在 后加上    
第④有个词语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