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019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综合题(共1题)

1.
用科学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按照科学认识的过程,科学方法主要蕴含在两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是为了获得证据,如观察、预测、实验等;二是理性认识(理性思维)阶段,主要是为了形成科学认识,如科学抽象、科学假说,像比较与对比、归纳与演绎等。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验证了很多化学反应的发生,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对比”等科学的一般方法认识了几种典型的酸、碱、盐。请你运用以上方法认识硫酸铜。
(1)用归纳/演绎的方法认识硫酸铜的化学性质已知下列反应:
H2SO4+BaCl2═BaSO4↓+2HClNa2SO4+BaCl2=BaSO4↓+2NaCl
MgSO4+BaCl2═BaSO4↓+MgCl2K2SO4+BaCl2=BaSO4↓+2KCl
①从微观分析这组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_____。
②由①中得到的规律可以推论“硫酸铜溶液也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运用的是_____的方法.
(2)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硫酸铜的化学性质首先验证(1)②中“硫酸铜溶液也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的推论,需进行实验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A试管中,然后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_____
结论:硫酸铜溶液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
 
②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硫酸铜的其他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B试管中,然后再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石蕊试液变红
结论:硫酸铜溶液显_____
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C试管中,然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_____
结论:_____
 
(3)用重要的学科实验方法——“化学转化法”改造物质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多种炼铜工艺。
◆火法炼铜:将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和木炭一起加热可以得到红色的金属铜,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②_____。(友情提示:孔雀石受热易分解,得到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在加热的条件下木炭和氧化铜反应得到铜和二氧化碳。)
◆湿法炼铜:将天然铜的化合物进行湿法炼铜,先用硫酸与氧化铜反应,再用铁置换出铜。“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可溶性铜盐,即铜盐遇到铁,就有铜生成。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②_____。(友情提示:先用硫酸与氧化铜反应得到可溶性铜盐;铜盐遇到铁就有铜生成。)

2.单选题(共3题)

2.
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
A.利用空调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
3.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
A.向煤炭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作固硫剂,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B.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C.将盗版光盘泼上汽油焚烧处理
D.控制 PM2.5 的排放以减少雾霾天气
4.
利用括号内的物质,以及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仍不能鉴别开来的是(  )
A.液体:氢氧化钡、稀硫酸、稀盐酸(酚酞试液)
B.气体: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C.固体: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水)
D.固体:氯化铁、碳酸钡、氯化银(稀硝酸)

3.填空题(共1题)

5.
现有甲烷、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氧气五种物质,其中:(填写化学式)
①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是_____
②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_____
③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是_____
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⑤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可用作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的是_____

4.实验题(共2题)

6.
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典型实验,采用实证法进行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一些科学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③中的现象:铁丝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④中燃烧剧烈程度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图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根据上述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_____。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
(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聪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I
II

实验现象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实验目的和结论
证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小明同学对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两位同学讨论后补充做了一个实验,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胶塞,试管内液面上升”;乙的实验现象:“气球慢慢胀大”;丙的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小智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_____大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小慧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将甲实验中的_____换成_____。
②小慧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慧第一方案

_____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慧第二方案

_____(短线上文字说明,不要再选用盐)
_____
 
(探究收获)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的探究,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以_____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7.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此外,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加热分解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来制取,若用此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3)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_____和_____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演绎推理”用于新情景是研究化学的更高层次的方法。请分析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3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