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4

1.字词书写(共1题)

1.
阅读下面关于“灯笼”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笼,是一种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竹 (蔑/篾)或铁丝做骨架,蒙以纱或纸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中华大地便被罩在一种甜蜜 (详/祥)和的氛围里。

(1)“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和义项如下:①lóng。笼子;旧时囚禁犯人的戒具;蒸笼;把手放在袖筒里。② lǒng。像笼子似的盖在上面;比较大的箱子。结合语境推断,依次出现的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为横线处选择汉字,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蔑   详 B.蔑  祥 C.蔑  详   D.蔑  祥

2.现代文阅读(共5题)

2.
灯笼,不仅用以照明,往往也是一种象征。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旧时新年前后,民间有在高处悬挂灯笼的习俗。由于“灯”字音和“  ①  ”相近,所以灯笼也意味着人丁兴旺;孩子启蒙入学时,父母会为孩子精制一盏灯笼,由启蒙者师亲手点亮, (甲)  ,称为“开灯”;近代,爱国志士们还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灯笼又  (乙)

民间过年有挂灯笼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但是灯却有区别。清代宫廷沿袭明代旧制,元旦(即如今的春节)前后要在乾清宫丹陛上下各立一对天灯和万寿灯。据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介绍,竖立天灯的含义与民间应该差别不大,只作为高位照明灯;万寿灯主要承担的是装饰功能,重点体现的是美好寓意。

(1)在①处应填入的汉字是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内容,分别填入文段(甲)(乙)处。(只填序号)
①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②象征前途一片光明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3)依据文段内容推测,万寿灯寄托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3.
灯笼可以照明,灯笼法可以指导我们的写作。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写文章有三法,简称之:黑箱、灯笼和灯塔。

②“黑箱法”是科技术语。我们平时从事某项工作,不必知其所以然,只了解它的结果就够了。如开汽车不一定要知道汽车的全部构造及生产过程,品酒员不一定会酿酒。写文章也是这样,作者并不一定懂得多少文章作法,只是看得多了,心里又有话要说,发而为文。

③“灯笼法”是指手中有个灯笼照明,不完全摸黑走路。作者确实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一些为文的技巧和规律,知道文章的风格类别。比如,读鲁迅“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便知道这是倒装,以加强语势。以后写文章就不只是照着样子写,而是有一个灯笼照路。

④“灯塔法”不只要求懂一点文章写作知识,而且要对文学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也都熟悉,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涉猎,古今中外都有研究。这样就不是手握灯笼只照眼前,而是四野八荒了了在目,尽可纵横驰骋。文章要做到这种程度算是最高品位了。

⑤如果把“黑箱法”写出来的文章比作是一棵没有根,或根须很浅的树,用“灯笼法”写出的文章便是只有主根而侧根不多的树,而用“灯塔法”作出的文章则是 。唯有这种巨木才经得起历史的风雨,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要扎下深深的生活的根须才能培植起自己文章的大树;要架起高高的知识的灯塔,才能使文章之舟冲出死寂的港湾,搏风击浪,扬帆远航。

(1)第③段中加点的“灯笼”在这里指的是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的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十二生肖兽首是谁设计的》,回答问题。

十二生肖兽首是谁设计的

①前些日子在某报见到一段文字:“资料表明,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水力钟的喷泉的一部分,十二生肖兽首以水报时。这组铜像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宫廷匠师制作。”后又发现各种报刊等宣传媒体虽文字稍有不同(有的还增加了动人故事情节),但都认同此说,大同小异而已。这种说法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工艺制造史,留下段精彩的佳话。其实这只是文学笔法,与历史事实是两回事。

②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辰像是华夏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可以肯定的是,它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在北京地区就有证明。清朝康熙二十年就发现过唐代石刻兽首人身十二生肖辰像。清人吴长元撰《宸垣识略》记其事:“康熙辛酉(1681年),西安门内有中官治宅掘地,得卞氏墓誌,刻十二辰相,皆兽首人身,题曰:‘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文曰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五年(799年)岁次己卯七月……’”。这是刻在墓誌上的十二辰相,距今已有1200多年。

③至迟在13世纪中期,元朝已经将以水为动力的十二生肖辰像安置于宫廷,作为报时装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一,记元大都举行朝正大典的大明殿,“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出”。元代著名诗人柯九思《宫词》诗记其事,并于诗后注明:“大明殿有灯漏,饰以真珠,内为机械,以小木偶人十二捧十二相属。每辰初到,偶人相代,开小门出灯外板上,直御床立,捧辰所属,以报时”。

④这精巧的机械,由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制造。郭守敬精于仪器和机械制造,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景符和窥仪等十余种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元人齐履谦为记述其生平事迹而撰写的《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特别记述了他为元世祖忽必烈制造贡献这精巧报时装置的事:“公于世祖朝进七宝灯漏。今大明殿每朝会张设之。其中钟鼓皆应时自鸣”。

⑤从这些史料可以知道,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像是我国古代人民的集体创作,以水为驱动力的十二生肖时辰装置,是13世纪我国大科学家郭守敬发明创造,拥有“专利权”。不能随意将其送给18世纪来华供奉于清朝宫廷的两个欧洲传教士。虽然郎世宁在设计铜兽首时带入欧洲传统的喷水艺术,但其原创权仍然属于中国科学家。

 (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中的“这种说法”指的_________
【小题2】第②③④段中分别引用史料各有什么作用?
5.
阅读《被遗忘的圆明园》,回答问题。

被遗忘的圆明园

卢江良

①曾经有人问我:“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我脱出而出:“圆明园。”那个时候,我并未游过圆明园。之所以这么回答,缘于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它的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我的印象中最著名,不是因为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是由于其记录着一页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史。

②终于,我启动北京之行。这趟行程我最向往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圆明园。这倒不是想一睹它“万园之园”的风采,只是想瞧瞧它“断垣残壁”的遗迹。在我的心目里,前者是风景,后者是历史,而历史总比风景具有厚重感。

③游罢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终于来到让我魂牵梦萦的圆明园。可是,在圆明园游荡的近两小时里,满目尽是碧水青山、葱茂林木和芬芳花草,很难目见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的疮痍景象。我怀疑是否搞错了地方,问身边的妻子:“圆明园是不是被火烧过的那个?”妻子回答:“是呀。”我纳闷:“那怎么一点看不出来?”妻子说:“应该被修复过了。”

④我不禁愕然。是旅游开发需要,还是要忘却曾经的屈辱?就在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当儿,不经意来到了西洋楼景区遗址售票处。那里停着一排观光车,但坐车的游客廖如晨星。妻子说:“你说的火烧过的遗址,应该就在那边吧。”

⑤这时已近黄昏,游玩了一整天,孩子开始喊累,母亲便提议道:“那个遗址就不要看了,我们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我们不约而同地响应了母亲的“号召”。在走向公园出口的道上,母亲不以为然地说:“这个公园也没什么的,只是比杭州那边的大一点,没什么花头。”

⑥我很想告诉母亲:这个公园,本来应该用来凭吊,而不是用来游玩的。但最终,我还是忍住了。是呀,我凭什么说服母亲呢?在这里面的,能修复的都已经修复,修复不了的给“圈”起来了,全然丧失了象征国耻的物证和氛围,俨然一个毫无特色的庞大公园,我们还拿什么用来凭吊?

⑦返回杭州的火车上,我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上,对景点的介绍文字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描述:“1977年-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这也就是说,不光是公园别处,就是西洋楼景区遗址,也已经进行过修复。

⑧至于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有人说:重新修复圆明园,对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塑造中国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彻底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更是一个世界宣言: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任人欺压的民族,他已经再次站到世界强国之林,是一个富有竞争力、充满自信的强国。

⑨但其实,只要良知未泯,历史的耻辱都应该刻在心灵最深处。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一本《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告诉这个世界: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之痛。她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⑩记住历史才能谈未来,牢记耻辱才能讲尊严。没有对苦难的记忆与感受,何来对幸福的存在意义上的理解与追求;没有对耻辱的强烈体味,何来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与坚守?而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的缺乏对苦难的沉痛记忆与对耻辱的刻骨铭怀;烛照当下,我们这个民族又是多么缺乏对苦难的深刻感受与对耻辱的蚀骨反思!

⑪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在QQ群做了一个调查: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网友众说纷坛,给出的答案千势百态,但令人遗憾的是,无一提到圆明园。圆明园,这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被视作中华民族耻辱象征的公园,只历经了短短的150余年时光,就被轻易地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这算不算是一种新的国耻呢?

【小题1】文章记述了作者游览圆明园前后的情感变化。阅读全文,将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摘抄下来。
游览前:_______  游览中:________  游览后:_______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是“被遗忘的圆明园”?
【小题3】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你对她的话有什么看法?请写下你的感想或评论。(80字左右)
6.
阅读《文明不能承受之殇》,回答问题。

文明不能承受之殇

①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法国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势熊熊。

②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而这个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③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④而现在,因雨果名著而闻名天下的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⑤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

⑥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 。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

⑦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

⑧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

⑨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⑩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取材于圆明园官方微博)

【小题1】巴黎圣母院遭受烈焰之苦,有人拍手称快,有人痛心疾首。面对文物被烧,文明被毁,圆明园官方微博告诉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依据上下文,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甲)文化不应该人为践踏,更不应该这样毁灭。
(乙)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
【小题3】文章简洁的语言中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请任选一处语句加以分析。

3.课外阅读(共1题)

7.
文言文阅读

自怡园记(节选)

查慎行

相国明公之园,在苑西二里……自癸酉夏末来谒公于郊园,则草之茁者丛,木之花者实,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洲有葭菼,渚有蒲莲;凫雏雁子,鱼鲔鳞介之属,飞潜游泳,充牣耳目之前。窅然以深,若入岩谷;旷然以远,如临江湖,久与之居而不能舍以出也。

(注释)①相国明公:即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②癸酉:干支之一,本文指1693年。③谒:进见。④葭菱(tǎn):芦荻。⑤诸:水中小块陆地。⑥凫:野鸭。⑦鱼鲔(wěi)鱗介:泛指鱼类及有鳞甲的水生动物。⑧充牣:充满。⑨窅然:深远貌。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癸酉夏来谒公于郊园  前行
B.鱼鲔鳞介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C.入岩谷  听茶声然
D.久与之 鲁直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窅然以深”中“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开朗B.悄怆幽
C.视端容D.然以远
【小题3】这则短文多用对偶句式,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增强了表意效果。依据其句式特点,完成(1)(2)题。
(1)用现代汉语补充下句翻译。
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
翻译:槐柳的枝条在门前交错,    
(2)我们所学的其他文言文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对偶句,请写出任意一组句子。
【小题4】短文描绘了作者重游自怡园所见之景,并表达了自己游园的心情。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4.综合性学习(共3题)

8.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元宵节灯谜体现了灯笼最富有诗意的一面。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拥有“京郊第一灯笼村”美誉的怀柔区红庙村设计了“看花灯·赏灯谜”活动。下列几则灯谜,是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意义来设计的。请你任选其中一则,仿照示例,加以解说。
灯谜:①十(打一成语)  谜底:纵横交错    ②乖(打一成语)  谜底:乘人不备
示例:桁(打一成语)    谜底:行将就木
解说:“桁”字,木在左,行在右,行靠近木,所以是“行将就木”。
选择:________解说:_________
9.
学校开展“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请从下面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在横线处填写诗句或文学常识,并任选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联诗句或一个章节,撰写简要的赏析、评点文字。
(主题一)最美不过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赏析/评点:
_________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
 
(主题二)最风流醉唐诗
 
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评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品。阅读下面材料,在横线上补充灯笼的制作流程。

灯笼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取出置阴凉处晾干。再用竹刨刨去竹面粗糙的表皮,并将打磨精良的竹子裁成长度合宜的薄片。然后,便可以以交叉的方式将裁好的竹条组装固定,形成灯架。记得要在灯架底部横一个竹条,以方便蜡烛的摆放。之后,就是裱糊灯笼了: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地平刷在灯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用刷子蘸浆糊刷平后,再粘贴两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或细棉纸。晾干后,以个人所需图案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进行彩绘,或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上一层桐油,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蒸竹晾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刷上桐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现代文阅读:(5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