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19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4/6/3

1.选择题(共8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典型的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影响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
B.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的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不能不叹为观止
C.看到有儿童落水了,江边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D.日本的部分政客持之以恒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2.— Good morning. I want to buy two __________.

— OK. Here you are.

3.— Good morning. I want to buy two __________.

— OK. Here you are.

4.— Good morning. I want to buy two __________.

— OK. Here you are.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建设节约型杜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应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C.真正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我们的情感就会更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
D.经过这次有趣的解剖实验,素来害怕学生物的我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6.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选自莫言《母亲》)
①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③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④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A.③②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
7.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有两项多余。

A: Good morning.

B: {#blank#}1{#/blank#}

A: Do you have a friend here?

B: Yes, I do.

A: {#blank#}2{#/blank#}

B: Oh. She is my friend, Amy.

A: {#blank#}3{#/blank#}

B: She comes from the USA.

A: She looks like Judy.

B: {#blank#}4{#/blank#}

A: Are they in the same grade?

B: Yes. {#blank#}5{#/blank#}

A: Is Judy your friend, too?

B: No, she isn't.

A. Who is that girl?

B. But they're in different classes.

C. Where is she?

D. They are sisters.

E. Good morning.

F. Thank you.

G. Where does she come from?

8.This is Li Ming. He {#blank#}1{#/blank#} (have) big hands.

2.字词书写(共1题)

9.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dì)听(qiáo)首沉(miǎn)(qì)而不舍
B.(mó)样粗(guǎng)端 (xiáng)抑扬顿(cuò)
C.翩(xiān)(jí)妒(xié)取扣人心(xián)
D.摇(yè)(shí)级(yú)越闲情逸 (zhì)

3.句子默写(共1题)

10.
古诗词默写填空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的《行路难》)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的《渔家傲》)
③李商隐《无题》中的“     ”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被后人用来表达奉献精神。
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        ”表达诗人思家怀乡之情。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1.
阅读《藜》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小题2】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正确的理解是: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12.
综合性学习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初三(2)班准备组织一次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班会。
【小题1】请你为班会做一个简单而有感染力的开场白。(50字左右)
    
【小题2】班级打算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班会,甜甜觉得妈妈衣着土气,不够入时,不想让她来参加,对此,你打算怎样劝说甜甜改变主意?
 

6.(共1题)

13.
阅读《鱼我所欲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获得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消除祸患
C.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因贫穷而感到困乏
【小题2】(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其中“义”的意思就是指为人处世要讲究义气。
B.文中的“是心”和“本心”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指舍生取义之心,后者指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失义之心。
C.文章举了两个事例,并形成对比关系,其中“不食嗟来之食”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D.文章开头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引出论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小题4】(小题4)舍生取义历来是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精神境界。请从中国历史上举一个这样的人物,并写出体现他舍生取义精神的一个名句或者一个事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