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效果如何?
(实验结论)
(1)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________ 和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实验评价)
(4)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附加题
(1)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呢?______
(2)请说出你的一个猜想:____
(3)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实验包括步骤、现象、结论):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效果如何?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分别量取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均复燃 |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虑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 g | |
Ⅳ.分别量取5 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 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
(实验结论)
(1)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________ 和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实验评价)
(4)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MnO2只能作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
(1)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呢?______
(2)请说出你的一个猜想:____
(3)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实验包括步骤、现象、结论):____________
2.
某同学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且产生了淡黄色固体。某兴趣小组对此现象作如下探究。

【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为什么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明显偏大?
【资料】镁元素化合物的颜色:
【猜想】(1)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产物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镁,理由是__________;
(2)分析资料,小组成员认为淡黄色固体是Mg3N2,是由镁与空气中的______(填化学式)反应生成的,导致进入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
【实验】小组成员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组装仪器(如下图,钟罩下端无底)。
②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1);

③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
④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
⑤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观察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
【分析】(3)请将步骤①补充完整____________。
(4)步骤②中将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_________;钟罩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
(5)步骤③中加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
【结论】小组同学的猜想正确。
【拓展】(6)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请写一点_____。

【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为什么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明显偏大?
【资料】镁元素化合物的颜色:
物质 | MgO | MgCl2 | Mg3N2 | Mg(NO3)2 | MgCO3 | Mg(OH)2 |
颜色 | 白色 | 白色 | 淡黄色 | 白色 | 白色 | 白色 |
【猜想】(1)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产物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镁,理由是__________;
(2)分析资料,小组成员认为淡黄色固体是Mg3N2,是由镁与空气中的______(填化学式)反应生成的,导致进入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
【实验】小组成员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组装仪器(如下图,钟罩下端无底)。
②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1);

③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
④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
⑤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观察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
【分析】(3)请将步骤①补充完整____________。
(4)步骤②中将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_________;钟罩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
(5)步骤③中加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
【结论】小组同学的猜想正确。
【拓展】(6)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请写一点_____。
2.单选题- (共7题)
4.
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3A+2B═A3B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每次均充分反应),反应前A和B的质量和都是l0 g。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X∶Y的比值可能为( )
序号 | 反应前A的质量 | 反应前B的质量 | 反应后A3B2的质量 |
① | 8 g | 2 g | 6 g |
② | 4 g | 6 g | 6 g |
③ | X g | Y g | 9 g |
A.1∶1 | B.2∶1 | C.1∶4 | D.3∶2 |
5.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
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
7.
硒被誉为“抗癌大王”。根据右图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硒属于金属元素
B. 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 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 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A. 硒属于金属元素
B. 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 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 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9.
201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通过焚烧秸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 |
B.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
C.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
D.为保障居民冬季供暖需求,大力开发利用煤炭资源 |
3.选择题- (共2题)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