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五四制)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187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计算题(共1题)

1.
采用烟气脱硫工艺不仅能消除二氧化硫排放,防止形成酸雨,还能将其转化为硫酸钙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烟气脱硫工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2CaCO3 +O2+ 2SO2  2CaSO4 + 2CO2,现用2.5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1)求2.5t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t;
(2)求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_________。(写出计算步骤)。

2.单选题(共11题)

2.
下列化学用语及其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表示臭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2N表示2个氮分子
C.Mg+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二个单位的正电荷
D.CO2 + C   2CO是单质碳还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分析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所以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H2前一定要验纯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4.
锂(Li)是金属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新能源汽车上广泛使用。已知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 + MnO2 LiMnO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反应中同时伴随能量的转化
B.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锂原子(Li)易失去1个电子变成锂离子Li+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5.
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的值等于0.5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是生成物,且其质量比为8∶1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6.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理
D.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7.
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元素观:H2O、CO2、KMnO4和O2中均含有氧元素
B.分类观:从组成上看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KClO3)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微粒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数目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发生变化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9.
用下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下面对该净水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性炭能杀菌消毒
B.该净水器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从出水口处得到的是纯净水
D.该净水器净水过程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
10.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B.在水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能增强导电性
C.a、b分别是电池的负极、正极
D.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取氢气,成本高、效率低,不宜用于大规模制氢气
11.
下图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C60的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三种不同物质;
④因天然金刚石资源稀少,价格昂贵,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人们设法用石墨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了人造金刚石,在这一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1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粉末D.过滤

3.填空题(共8题)

13.
构建模型是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变化模型。请根据微观变化模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以C+O2 CO2为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质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粒子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化学式为C2H5OH)作为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其中乙醇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请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汽车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有人因在停驶且紧闭门窗的车内开着空调睡觉而中毒身亡,这种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其原因是当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不但消耗氧气,而且生成一种有毒气体__________排放到车内造成的。
17.
“水循环”、“氧循环”和 “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 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且化合价不变;
C 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绿色植物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18.
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现有四种物质:①石墨②干冰③氮气④水。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铅笔芯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_______;(4)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__。
19.
依据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可以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
(3)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__的方法。
20.
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在实验中,为获得明显的实验效果,要尽可能多地添加实验药品;
B 为了实验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严禁品尝药品味道,但可以把鼻子凑近直接闻药品的气味;
C 为了节约,要将实验剩余药品放回原瓶存放,以备下次再用;
D 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和他人
E 实验结束后,要对使用过的玻璃仪器进行洗涤。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4.实验题(共2题)

21.
某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实验需要改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2.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出现错别字不得分)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_____(填序号),收集装置_______(填序号,从C、D、E中选择),该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H2SO4)制氢气的发生装置_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可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消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若选用F装置收集氨气,应从______(选填“a”或“b”)通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8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