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维C泡腾片是一种常见的补充维生素C的保健品。某品牌维C泡腾片(以下称“本品”)的主要成分如图1所示。

(1)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维生素C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2)阅读本品的营养成分表:每100g维C泡腾片含钠5750mg(1mg=10﹣3g)。已知本品其他成分不含钠元素,则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维C泡腾片水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为:H3C6H5O2+3NaHCO3=Na3C6H5O2+3CO2↑+3_____(填化学式)。待不再产生气体后,测得溶液呈酸性。
(4)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称量相关实验用品质量,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待不再产生气体后,称量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的总质量。装置如图2所示。
相关数据如表:
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②实验测定结果与题(2)计算结果相比有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_____。

(1)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维生素C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维生素C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2)阅读本品的营养成分表:每100g维C泡腾片含钠5750mg(1mg=10﹣3g)。已知本品其他成分不含钠元素,则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维C泡腾片水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为:H3C6H5O2+3NaHCO3=Na3C6H5O2+3CO2↑+3_____(填化学式)。待不再产生气体后,测得溶液呈酸性。
(4)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称量相关实验用品质量,将本品一片投入蒸馏水中,待不再产生气体后,称量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的总质量。装置如图2所示。
相关数据如表:
物品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锥形瓶 | 蒸馏水 | 维C泡腾片 | 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 | |
质量/g | 71.75 | 50.00 | 4.00 | 125.53 |
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本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②实验测定结果与题(2)计算结果相比有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_____。
2.流程题- (共1题)
2.
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O和SiO2)为原料制备MgCO3•3H2O.其主要实验过程如图:

已知:SiO2不溶于水,常温下不与硫酸、碳酸钠反应。
(1)“酸溶”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和_____。
(2)“过滤Ⅱ”所得滤液中含有的主要离子有_____(填离子符号)。
(3)“反应”步骤前后均有过滤,能否省去“过滤Ⅰ”只进行“过滤Ⅱ”。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
(4)“酸溶”时所加硫酸溶液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_____。

已知:SiO2不溶于水,常温下不与硫酸、碳酸钠反应。
(1)“酸溶”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和_____。
(2)“过滤Ⅱ”所得滤液中含有的主要离子有_____(填离子符号)。
(3)“反应”步骤前后均有过滤,能否省去“过滤Ⅰ”只进行“过滤Ⅱ”。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
(4)“酸溶”时所加硫酸溶液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_____。
3.综合题- (共1题)
3.
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若生成1g氢气,则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_____g。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人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含酚酞的稀Na2SO4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Na2SO4)溶液呈中性且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2所示。电解结束后将容器内所有液体倒入烧杯中,溶液呈无色。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硫酸钠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Na+和SO42﹣,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电极N与电源负极相连
②电解后,管A中生成的微粒有_____(填微粒符号)。
(4)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374.2℃)和临界压强(22.1MPa)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现代研究表明: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以任意比例互溶,由此发展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550℃时,测得乙醇(C2H6O)的超临界水氧化结果如图3所示。
注:δ(分布分数)表示某物质分子数占所有含碳物质分子总数的比例。
如δ(CO)
图中CO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_____。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若生成1g氢气,则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_____g。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人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含酚酞的稀Na2SO4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Na2SO4)溶液呈中性且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2所示。电解结束后将容器内所有液体倒入烧杯中,溶液呈无色。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硫酸钠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Na+和SO42﹣,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电极N与电源负极相连
②电解后,管A中生成的微粒有_____(填微粒符号)。
(4)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374.2℃)和临界压强(22.1MPa)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现代研究表明: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以任意比例互溶,由此发展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550℃时,测得乙醇(C2H6O)的超临界水氧化结果如图3所示。
注:δ(分布分数)表示某物质分子数占所有含碳物质分子总数的比例。
如δ(CO)

图中CO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_____。
4.单选题- (共25题)
17.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活性炭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净化饮用水 |
B.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烟花 |
C.小苏打可溶于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D.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
18.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及操作方法 |
A | CO2(H2O) | 通过装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干燥 |
B | KCl固体(MnO2)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滤液 |
C | Fe粉(Cu粉) |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
D | NaCl溶液(MgCl2) | 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 |
A.A | B.B | C.C | D.D |
20.
将草酸(H2C2O4),沸点约150℃,分解温度约190℃)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的混合物经充分冷却后,残余气体M(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M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有CO2 |
B.若丙中固体变黑、丁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CO |
C.若装置甲、乙位置互换,则无法判断M中是否含有CO |
D.若加热所得混合物不经充分冷却,则M中可能混有草酸蒸气 |
21.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氧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托盘天平未经调零即用来称取氯化钠固体 |
B.称量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
C.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 |
D.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
24.
下列说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
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水浇灭 |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 |
5.填空题- (共3题)
29.
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
(2)60℃时,在2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
①所得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将上述溶液降温至30℃,可析出硝酸钾晶体_____g,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或“<”)45.8%。

(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
(2)60℃时,在2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
①所得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将上述溶液降温至30℃,可析出硝酸钾晶体_____g,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或“<”)45.8%。
30.
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2)人体缺少_____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3)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作用。
(4)用_____试纸可粗略测定酸果汁的酸碱度。
(5)_____(填“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2)人体缺少_____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3)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作用。
(4)用_____试纸可粗略测定酸果汁的酸碱度。
(5)_____(填“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31.
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_____。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_____。
(4)稀盐酸除去铁锈:_____。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_____。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_____。
(4)稀盐酸除去铁锈: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32.
某同学设计如下几组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已知: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第一组)选取5种溶液,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第二组)对试管A和B中是否发生反应再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第三组)对试管B中是否发生反应继续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已知: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第一组)选取5种溶液,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 现象及结论 | 解释 |
![]() | 试管A和B中无明显现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 / |
(1)试管C中产生_____(填实验现象)。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 (2)试管C中减少的微粒是_____ (填微粒符号) | |
试管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第二组)对试管A和B中是否发生反应再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 现象及结论 | 解释 |
![]() | 试管E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 ![]() (4)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试管E中反应的实质是_____。 |
试管F中始终无明显现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 |
(第三组)对试管B中是否发生反应继续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 现象及结论 | 解释 |
![]() | 试管G中溶液变红 | (5)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试管G的溶液中存在_____(填微粒符号)。 |
(6)向试管H中滴加_____(填“试剂X”的化学式)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 溶液中有SO42﹣存在。 | |
结论 | NaCl溶液与稀硫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流程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25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