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2019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18334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9/8/7

1.推断题(共1题)

1.
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俗称苏打;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可用作补钙剂;E、F的物质类别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

(1)物质A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写一条)。
(2)物质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E转化为B_________________,
②C转化为F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碳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在常温下易分解。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铵的成分存在疑问,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不与碱石灰反应。
Ⅰ.检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把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另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石蕊试纸变蓝色。
(1)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碳铵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能是_______和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根据实验现象,碳铵与浓溶液加热反应生成了________(填化学式)气体。
Ⅱ.测定碳铵中C元素和N元素质量比,在此过程中,用到如图所示装置。请回答:

(3)给碳铵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本实验可以用如上图所示的气球来收集尾气,还可以选用如下图所示的_______(填序号)装置来处理尾气。

3.计算题(共1题)

3.
现有一种稀盐酸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取10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至氯化铝正好完全转化为沉淀,停止滴加氢氧化钾溶液,经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为7.8g。请回答:
(1)据观察,产生沉淀前,消耗了一定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100g混合溶液中氯化铝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4.综合题(共1题)

4.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血红蛋白含有亚铁离子,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的作用,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常见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含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查阅资料)
可与溶液反应,从而溶液会显红色,且的浓度越大,溶液红色越深;而溶液不会显红色。
②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③稀硝酸可以将氧化成
Ⅰ.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检测该补铁药品中是否含有并探究的作用:

①加入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序号)。
A 药品中的铁本来就应该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B 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C 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药品说明书中“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Ⅱ.乙同学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该药品是否合格,反应原理为。准确称量上述药品10.00g,将其全部溶于试剂2中,配制成10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经换算,用去高锰酸钾的质量为40.32mg。请回答:
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________(填序号)。
A 蒸馏水    B 稀盐酸    C 稀硫酸    D 稀硝酸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海水晒盐是氯化钠的主要来源,海水中还含有等物质,如图是以上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将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以上时,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5.单选题(共12题)

5.
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醋的酿造B.烟花燃放C.盐酸挥发D.铁锅生锈
6.
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图示中共有4种物质
7.
“神光二号”是我商研制的巨型激光器,其中使用了一种大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磷酸二氢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磷酸二氢钾可用磷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B.磷酸二氢钾是一种酸
C.磷酸二氢钾中的磷元素呈+7价D.磷酸二氢钾是一种钾肥
8.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理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选项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中的现象
A
紫色石蕊试液
浓氨水
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B
氢氧化钡溶液
浓硫酸
有白色沉淀
C
硫酸铜溶液
浓氨水
有蓝色沉淀
D
硝酸银溶液
浓盐酸
有白色沉淀
 
A.AB.BC.CD.D
9.
下列有关金属及其腐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比铁的抗腐蚀性好,是因为其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B.锌比银活泼,故锌能置换出氯化银中的银
C.生铁是混合物,钢是纯净物
D.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铜器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被腐蚀
10.
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
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有红色固体生成
铜全部被置换出来了
C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D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火焰熄灭
核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A.AB.BC.CD.D
11.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关系图(“→”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

选项
物质
x
y
z
A



B



C



D



 
A.AB.BC.CD.D
12.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13.
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不粘锅的聚四氟乙烯内衬B.汽车轮胎
C.无人机的塑料外壳D.羊绒外套
14.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9年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氮肥厂的废气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排放
B.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就地焚烧处理
C.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逐步淘汰燃油汽车
D.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15.
化学物质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炒菜用亚硝酸钠调味,可增进入体健康B.汞、铅、镉是人体必须的元素
C.人体缺氟易产生龋齿D.维生素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16.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全人类团结起来与太阳系毁灭抗争的科幻故事。根据现有科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粉灭火器只能为一部分火灾灭火B.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C.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D.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挡住来自太阳的热辐射

6.填空题(共2题)

17.
现有氧气、氢气、铁、稀硫酸、水、氧化铜、碳酸钠溶液七种物质,请从中选择恰当的物质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各种物质不能重复使用)。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   (2)2个铵根离子_______   (3)硫酸铝的化学式_______

7.实验题(共2题)

19.
请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两种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d_________.
(2)收集干燥的气体,可选用_________(填“C”或“D”)戴置;若改用G、H和I这个组合装置收集,H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制氢气时,用B装置代替A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__(填“b”或“c”)端进入。
20.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装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_______mL,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课外活动小组发现红热的铜丝变黑后,为了回收再利用铜丝,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物质的讨论中,制定了如图2所示的两种方案。请回答:(备注:A为氢氧化钠溶液,B为稀硫酸溶液)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然,再停止通入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再停止加然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