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小明喜欢养金鱼,他上网查阅资料得知:鱼缸中每升水的溶氧低于 0.003g 时,鱼就会死亡,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2H2O═2□+O2↑.请回答:
(1)过氧化钙(C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Ca﹣40,O﹣16 H﹣1)
(2)该反应原理中□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3)小明将 2.88g 过氧化钙放入盛有 200L 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 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______?(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于水,其他因素忽略不计)
(1)过氧化钙(C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Ca﹣40,O﹣16 H﹣1)
(2)该反应原理中□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3)小明将 2.88g 过氧化钙放入盛有 200L 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 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______?(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于水,其他因素忽略不计)
2.
已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设计实验)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_____装置(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①D装置中出现_____的现象;②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生成物中有CO和CO2两种气体。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问题讨论)
(1)C装置的作用是_____,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2)如D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 g,实验后质量为109.3 g,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_____g。(Cu-64 O-16)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设计实验)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_____装置(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①D装置中出现_____的现象;②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生成物中有CO和CO2两种气体。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问题讨论)
(1)C装置的作用是_____,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2)如D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含内容物)实验前质量为112.5 g,实验后质量为109.3 g,则参与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_____g。(Cu-64 O-16)
2.单选题- (共10题)
3.
化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硬度都很大 |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所得固体质量大于铁丝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C.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柴油属于物理变化 |
D.鉴别氢气和甲烷可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
4.
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
B.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
5.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颜色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 B.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 D.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
6.
下列有关事实的结论合理的是
| 事实 | 结论 |
A | 金刚石和C60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 金刚石和C60属于同一种物质 |
B | 3g碳与10g氧气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 | 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C | H2O和CO2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却能够使石蕊变红 | 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 |
D |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 | 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
A.A | B.B | C.C | D.D |
8.
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 | 甲烷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X |
反应前质量/g | 3.2 | 11.2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7.2 | 4.4 | 待测 |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 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 |
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②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③生活中少量肥皂水可把硬水转换成软水 ④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③⑤ |
10.
下列有关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具有还原性 | B.用紫色石蕊试液可区分CO和CO2 |
C.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性质相同 | D.碳具有可燃性,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
12.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现将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入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从实验获得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棉花具有可燃性 |
B.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
C.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
D.棉花燃烧证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
3.填空题- (共2题)
13.
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从微观角度看(如图1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_____(填“原子”或“分子”)。
②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2)从反应类型角度(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生成,以二氧化碳为例)
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是_____(填一种物质化学式)。
②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往图2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从微观角度看(如图1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_____(填“原子”或“分子”)。
②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2)从反应类型角度(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生成,以二氧化碳为例)
①能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是_____(填一种物质化学式)。
②高温下,石灰石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往图2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写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4.
碳是人类接触最早、利用最多的元素之一。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碳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_____;
②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该反应中碳表现出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填序号)。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将石墨用于制作电极
C 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 D 将小块金刚石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
④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 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⑤如图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中C、D的质量比为_____。(N-14 C-12)体现了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填序号)。
A 元素种类 B 原子种类 C 分子数目 D 原子数目
⑥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提高煤的燃烧效率能节约煤碳资源,写出一种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方法:_____。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酒精是目前使用量较多的能源,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⑦石灰石可用来吸收火力发电厂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
2CaSO4+2Y,Y的化学式为_____。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碳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_____;
②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该反应中碳表现出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填序号)。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将石墨用于制作电极
C 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 D 将小块金刚石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
④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 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⑤如图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中C、D的质量比为_____。(N-14 C-12)体现了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填序号)。
A 元素种类 B 原子种类 C 分子数目 D 原子数目
⑥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提高煤的燃烧效率能节约煤碳资源,写出一种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方法:_____。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酒精是目前使用量较多的能源,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⑦石灰石可用来吸收火力发电厂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

4.实验题- (共1题)
15.
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善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要素。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回答下列两个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1)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来测定KClO3和MnO2混合粉末中KClO3的含量。
①若读数时俯视液面,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 (选填“偏大”、 “偏小”或“无误差”);
②若未待气体恢复至室温时读数,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
③在操作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得的实验结果仍可能偏小,原因是_____。
(2)①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玻璃管中的一氧化碳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时却发生了爆鸣。
②玻璃管中有亮红色的金属出现时,试管底部破裂。
③玻璃管中的氧化铜粉末全部变红后,又逐渐变黑。
试从操作和装置等方面考虑,分别简述产生上述三种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3)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通入,验满的方法是_____。

(1)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来测定KClO3和MnO2混合粉末中KClO3的含量。
①若读数时俯视液面,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 (选填“偏大”、 “偏小”或“无误差”);
②若未待气体恢复至室温时读数,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
③在操作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得的实验结果仍可能偏小,原因是_____。
(2)①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玻璃管中的一氧化碳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时却发生了爆鸣。
②玻璃管中有亮红色的金属出现时,试管底部破裂。
③玻璃管中的氧化铜粉末全部变红后,又逐渐变黑。
试从操作和装置等方面考虑,分别简述产生上述三种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3)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通入,验满的方法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