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轻工业学院附属学校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18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5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宽恕(shù)  解剖(pāo)  黝黑(yǒu)  文绉绉(zhōuzhōu)
B.锃亮(zèng) 寒颤(zhàn) 绯红 (fēi )  污秽(huì)
C.畸形(qī)   犀利(xī)   禁锢(gù)   深恶痛疾(wù)
D.宛如(wǎn rú)迷惘(máng) 滞留(dài)  杳无音信(yǎo)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他长期住在城市里 , 再加上父母的溺爱 , 养成了爱虚荣、怕艰苦。
B.认真复习是我们能否在期中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的保证。
C.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D.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的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之(_____) ⑵行百余里(_____) 
求其能千里也(_____)  ⑷一食尽粟一石(_____)
【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B.①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D.①虽有千里能。  ②故常奇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小题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4.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小题1】(小题1)母亲是如何对待“百衲衣”的?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归纳填入下面括号中。
讨布缝百衲衣——(____________)——珍藏百衲衣——(_____________)——还情百衲衣
【小题2】(小题2)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文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在哪一节?并概括该小节的内容。
侧面描写在:_____小节;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3)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小题4】(小题4)文章结尾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语句)
【小题5】(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4.语言表达(共1题)

5.
仿照示例,运用古诗文名句,再写一句话。
示例: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仿写:结识古仁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共1题)

6.
细心阅读语文课本,我们时常被书中的人物感动。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胡适的母亲最仁慈,最温和,海伦·凯勒顽强不屈,范仲淹先忧后乐抱负远大,欧阳修与民同乐,杜甫推己及人愿天下人安居乐业……同学友情,亲人关爱,古人情操……温情和力量就在生活的点滴里,引领成长中孤单的心。请以《____________引领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梦想、责任……”等词语。

(2)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否则扣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