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共2题)
1.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 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⑶才美不外见 ⑷ 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3】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 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⑶才美不外见 ⑷ 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3】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2.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 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全国为上 ⑵ 是故百战百胜
⑶又三月而后已 ⑷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你从这段文字中,看出孙子主张的战争策略是怎样的吗?请结合自己的话说一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 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全国为上 ⑵ 是故百战百胜
⑶又三月而后已 ⑷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你从这段文字中,看出孙子主张的战争策略是怎样的吗?请结合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名著阅读- (共1题)
3.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雪》是鲁迅的作品,选自《________》,这是鲁迅的_____________。
(2)在《海底两万里》中,作者跟随______船长,带着他的仆人________和一个捕鲸手,坐着__________号的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这艘潜艇是船长在大洋中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__________发电。
(1)《雪》是鲁迅的作品,选自《________》,这是鲁迅的_____________。
(2)在《海底两万里》中,作者跟随______船长,带着他的仆人________和一个捕鲸手,坐着__________号的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这艘潜艇是船长在大洋中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__________发电。
3.综合性学习- (共1题)
4.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最古老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小题1】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
【小题2】网友们认为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小题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小题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桐乡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最古老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小题1】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
【小题2】网友们认为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小题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小题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桐乡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