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濮阳经济技术开区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177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3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公园里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那次的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真叫人深恶痛疾。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
2.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3月31日,浙江共查处酒后驾驶事件110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倍多。
B.中国在未来10年中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C.最近,西方国家以防止不让叙利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为幌子,开始谋划制裁叙利亚。
D.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蒲、采百草等习俗在温州民间广为流传。
3.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B.《藤野先生 》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C.“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D.《我的母亲》是胡适的作品,写了他的母亲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一何:多么。
【小题1】作者在本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题2】作者写诗的目的是想勉励堂弟,但全诗没有一句勉励的话,却描写了风霜中的松柏。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或: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下列四句中划线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食不饱,力不足
A.①和②读音相同,意义不同。B.①和④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C.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D.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小题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小题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小题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5.名著阅读(共1题)

7.
(题文)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______________,第三部是《神秘岛》),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号潜艇的故事。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
(2)“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_________的外貌描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