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迫(qiǎng) 亵渎(xiè) 纨绔(zhí) 吹毛求疵 ( cī ) |
B.秀颀(qí) 跻身(jì) 襁褓(qiáng) 孜孜不倦(zī) |
C.眼睑(jiǎn) 恣睢(zì) 沉淀(diàn) 顶礼膜拜(mó) |
D.咀嚼(jiáo) 睥睨(pì) 舐(shì)犊 桀骜不驯(jié)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皲裂 正襟危坐 目不窥园 谈笑风生 沧海桑田 |
B.辨别 相题并论 断壁残垣 奄奄一息 天伦之乐 |
C.谰语 坦荡如砥 引经具典 一反即往 战战兢兢 |
D.造诣 毛骨耸然 自出机杼 殉私舞弊 鞠躬尽瘁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这一次主题班会,使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
B.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
C.在精准扶贫问题上,党支部积极采纳和听取了广大党员的意见。 |
D.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乃是评判一个优秀员工的首要条件。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
。 。 , 。它本身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①“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②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③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④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
⑤“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
。 。 , 。它本身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①“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②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③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④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
⑤“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A.④②③⑤① | B.④③⑤②① | C.⑤①④③② | D.⑤②①④③ |
2.字词书写- (共1题)
5.
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细节来自观察,真知出于实践,语感源于积累。唯有深入细致的观察、苦心孤诣
细节来自观察,真知出于实践,语感源于积累。唯有深入细致的观察、苦心孤诣
A.的实践、持之以恒 | B.的积累,才能妙笔生花 | C.,才能用少数几个句子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 D.,活灵活现! |
3.诗歌鉴赏- (共1题)
6.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屡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 】①任末:人名。②常师:固定的老师。③笈:书箱。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静:同“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主人日再食 再:
(3):或依林木之下 或:
(4)题其衣裳 题: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小题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请简要分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屡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 】①任末:人名。②常师:固定的老师。③笈:书箱。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静:同“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主人日再食 再:
(3):或依林木之下 或:
(4)题其衣裳 题: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无从至书以观 属于作文以记之 |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
C.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学而不思则罔 |
D.不学者 花之隐逸者也 |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请简要分析。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下列小题材料一:①《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画面之一。

(1)材料一中的两个段落分别介绍了这档节目的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画面构图唯美,寓意丰富,你能理解其中的画面内容并写
出其寓意吗?(一点即可)
(3)“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原为按顺序吟诵带“花”字的诗词,答不上
则罚酒。《中国诗词大会》中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句。假如你参加了诗词大
会,主体字为“酒”,请写出你能吟诵的带“酒”字的两诗句。
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画面之一。

(1)材料一中的两个段落分别介绍了这档节目的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画面构图唯美,寓意丰富,你能理解其中的画面内容并写
出其寓意吗?(一点即可)
(3)“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原为按顺序吟诵带“花”字的诗词,答不上
则罚酒。《中国诗词大会》中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句。假如你参加了诗词大
会,主体字为“酒”,请写出你能吟诵的带“酒”字的两诗句。
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作文- (共1题)
9.
(1)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其实 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
(2)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请以“其实 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
(2)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