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晌午(shǎng) 矜持(jīn ) 头颅(lú ) 鲜(xīān)为人知 |
B.累赘( zhuì) 挑逗(tiǎo) 迭(dié)起 气冲斗(dòu)牛 |
C.拖沓(tà) 校(xiào)对 调羹(ɡānɡ) 忍俊不禁(jīn) |
D.契约(qì )猥琐(wěi ) 澎湃(pài) 迥(jiǒnɡ)乎不同 |
A.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
B.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C.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
D.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
A.卖萌:装可爱。 |
B.正能量:泛指一切健康的、积极的东西 |
C.土豪:原指在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现多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 |
D.驴友:指不正当的朋友。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走到哪里,( )我睡得很沉,( )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 )会忽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 还是 或者 就 |
B.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
C.不论 或者 还是 都 |
D.无论 即使 还是 也 |
A.“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 |
B.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
C.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
D.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
B.花之隐逸者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牡丹之爱 |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小题4】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请概括选段内容。
【小题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3】为什么听到钟声、祈祷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小题4】“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小题5】写两个单词,为什么需要他“使出全身的力量”?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小题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小题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小题3】第⑤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心情。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小题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两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4.综合性学习- (共2题)
经过这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末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_______A_________。
①结合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炽(_____)痛 qiè(______)而不舍 鲜(_______)为人知
②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③请仿照前面句子在A处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表解释说明 | B.表话题转换 | C.表声音的断断续续 | D.表递进 |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_______)
(3)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这儿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_______)
(4)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_______)
5.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