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九中英才学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模拟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1471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30

1.综合题(共1题)

1.
人类对金属的冶炼和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氧化铁之前,先通一段时间CO的作用是________。加热后,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放置酒精灯目的是____。
(2)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2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3)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推断题(共1题)

2.
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

(1)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
(2)B位置“队员”所代表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3)写出连线③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反应。

3.科学探究题(共1题)

3.
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②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③B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___。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部分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
无明显放热现象
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
和_________
②继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③从步骤②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
④将步骤③所得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②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

4.单选题(共13题)

4.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小苏打焙制糕点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5.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微粒观:氯酸钾是由钾离子、氯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
B.转化观:金属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化镁
C.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结构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6.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 70% 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 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利用灼热的铜粉,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
7.
下图是某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与“●”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图中X处的粒子示意图是

A. B. C.   D.
8.
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和④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B.②和⑥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
C.①和②、⑤和⑥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③④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9.
在制碱工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B.侯德榜C.拉瓦锡D.张青莲
10.
“辣条”等劣质食品中常添加过量的“甜蜜素”,有害人体健康。工业上由环己胺(化学式是C6H11NH2)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甜蜜素”。下列对环己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类别上看:环己胺属于有机化合物
B.从性质上看:环己胺可以与碱反应
C.从组成上看:环己胺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D.从结构上看:环已胺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构成
11.
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相应实验
A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提纯含少量泥沙的NaCl
B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钠
C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
对NaCl溶液蒸发浓缩
D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
 
A.AB.BC.CD.D
12.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
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D.镁在氧气中燃烧
13.
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列方法或要求存在错误的是(  )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C.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CO气体,然后再加热
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
14.
小轩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②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
15.
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肉含有血红素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并恢复体内的铁,人体缺铁会引起佝偻病
B.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包装食物,废弃塑料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观察到火焰呈黄或橙色时,需将灶具的空气进风口调大
16.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石灰、烧碱、浓硫酸都可以用作干燥剂B.铁、锌、碘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C.甲烷、乙醇、葡萄糖都属于有机化合物D.硝酸钾、尿素、磷酸二氢铵都属于复合肥料

5.选择题(共1题)

17.如图是小阳在实验室用烧瓶做实验的情景.图中的烧瓶内只有空气,烧瓶密封瓶塞内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玻璃管一端套有气球.将烧瓶依次浸在热水、冷水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请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blank#}1{#/blank#}.

6.填空题(共3题)

18.
(1)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转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请根据图形信息回答问题:
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②O2核外电子数为_____;
③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用“>”“=”“<”“≥”“≤”填空:
①含碳量:生铁______钢;
②amL酒精与bmL水混合后的体积为cmL,则c______a+b;
③xg铜与yg氧气充分反应,得到zg氧化铜,则x+y_____z。
19.
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现在的衣服面料多种多样,有一种面料叫“冰蚕丝”,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可用____方法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
(2)节假日或双休日,去郊游野炊实为一大快事。某小组野炊食谱如下,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看,该食谱中除水外,还缺少的营养素是:_____。野炊时,如果迅速向“灶”里塞满枯枝,反而燃烧不旺、浓烟滚滚,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野炊食谱:
主食:馒头
配菜:烤火腿、鲫鱼汤、五香豆干
(3)生活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有:_____(填序号)
①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②清澈、透明的泉水是纯净物
③除去氯化钾中的杂质二氧化锰,可以通过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得到纯净的氯化钾
④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⑤洗菜后的水用来浇花、冲洗厕所
(4)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在家庭装修时,一些人造板材会释放出一种对人体有害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味可能是_____(填字母)。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甲醛 D甲烷
20.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温度为_____℃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3)t2℃时,把A、B物质各25g分别加到5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_____g该溶质。

7.实验题(共2题)

21.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1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_______________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取少量氨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氨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4)用G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如甲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完成上述实验,用10 mL量筒量取6 mL氢氧化钠溶液,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乙图中________处(填“a”或“b”)刻度线保持水平。
22.
下图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后产生黑色的氧化铜。
(乙组)为寻找实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4 =3Na2SO4+Cu4(OH)6SO4 ↓,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__(填“﹥”、“﹤”或“﹦”)7,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_____(填“酸”、“中”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和反思)
(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中,相同的反应物因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成物不同,请另举一列___________(写出反应物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