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悄然qiǎo 要塞sài 着陆zháo 杳无消息yǎo |
B.翘首qiáo 诘责jí 屏息píng 深恶痛绝w |
C.喝彩hē 仲裁zhòng 渠道qú 互相轩邈mǎo |
D.绯红fēi 黝黑yǒu 炽热chì 属引凄异zhǔ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屠呦呦教授钻研药学殚精竭虑,终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B.张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 |
C.在众多的低矮建筑中,盐城第一商务楼鹤立鸡群高高耸立着。 |
D.知识青年白手起家,把贫瘠的滩涂建成了丰饶的农场。 |
4.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是( )
A.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
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
D.走到差不多可以碰到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
5.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蛤蟆笨拙,人来往往不去,常要用脚踢它一下,才肯拖动大屁股慢慢挪入水中。
②田埂上有田鸡和蛤蟆。
③田鸡灵敏,一有脚步声就“嗖”地一声蹿到水中去了。
④正是初夏时分,秧苗碧绿,秧田里蓄着水,倒映着蓝天白云。
①蛤蟆笨拙,人来往往不去,常要用脚踢它一下,才肯拖动大屁股慢慢挪入水中。
②田埂上有田鸡和蛤蟆。
③田鸡灵敏,一有脚步声就“嗖”地一声蹿到水中去了。
④正是初夏时分,秧苗碧绿,秧田里蓄着水,倒映着蓝天白云。
A.③①②④ | B.④②①③ | C.②①③④ | D.④②③①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桢《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材料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材料三)
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风声一何盛:(______)
(2)月色入户: (______)
(3)欣然起行:(______)
(4)遂至承天寺:(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终岁常端正。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小题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这三则材料都有着生动形象的画面。任选一则,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诗或古文中的画面。
【小题5】结合材料内容,具体说说松、竹、柏在文学作品中的有哪些比喻意义。
(材料一)
刘桢《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材料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材料三)
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风声一何盛:(______)
(2)月色入户: (______)
(3)欣然起行:(______)
(4)遂至承天寺:(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终岁常端正。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小题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罹凝/寒 |
B.念无/与为乐者 |
C.自康乐/以来 |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小题5】结合材料内容,具体说说松、竹、柏在文学作品中的有哪些比喻意义。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婆婆八十
孔明珠
①婆婆说她自己是苦命人,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靠劳动带大四个儿女,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
②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婆婆说和我蛮轧得拢。
③婆婆性格倔犟,万事相信自己。过年过节我接她来家住,才住了三天,我就累得要瘫倒,不光是体力上,她开窗我关窗,她关灯我开灯,主要是心理上太累了,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永远不明白哪句话说错了,哪个动作惹事儿了。
④那就各自在家,打打电话好了。谁知道,隔着电话线,婆婆的气场也是了得。婆婆中年到老年一共做过三台手术,身上缺了很多零件,每去电话,我便紧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喉咙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⑤婆婆今年八十了,独居,靠自己往返医院,配药吊针,常常在医生的鼓动下,一轮轮地化验摄片,把买菜的钱扔在医院里。她听电台饮食和营养节目,科学打理三餐。为她请好钟点工,一眨眼就被她解雇。可是两个星期前,婆婆因为便血到医院做肠镜,在直肠上发现了东西,要做第四次大手术了。前三次按序是,子宫肌瘤、肾病和胆结石。
⑥与15年前肾病开刀时一样,我们对婆婆病情保密,只说是直肠息肉,让她搬进单人房享受老干部待遇,目的也是与喜欢闲聊的病友隔离。开刀前,婆婆满以为住一个星期就可以痊愈回家,仍旧拖地板洗衣服,蒸一碗小黄鱼吃吃。不料这是一台大刀,手术后婆婆被关进重症监护室四天。下午只有一刻钟探视,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得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⑦婆婆一天天好起来了,她真是个明白人,再也没有多问过什么。她很坚强,希望早日拔掉所有的管子,她上进心那么强,懂得预防肠粘连,预防尿不畅,她勉力下床走动,关切自己输的什么液,吃的什么药,小护士拿药来,婆婆询问是“格力其达(音)”?医生查房,婆婆的火眼金睛之下,也只得讪讪退下。八旬老人脑子刹刹清,大家都叹服不已。
⑧婆婆住的医院离我家很远,我每天下午去接小姑子的班,骑车到830车站,再坐9站过去。那一天出门之前我在网上看见了胶州路高层的大火,那是我每天路过的街角。果然,车子久久不来,半个小时后我跳上车,司机和全车乘客都沉着脸,车子绕道,我还是看见了燃烧中的大楼,窗洞中明火灼灼,我无奈、压抑、愤怒,深感性命之渺小,世事之难料。
⑨8点过后,婆婆睡着了,我关照护工几句,坐上830回家,手捧着龙应台的《目送》。一路上,街景依旧,霓虹闪烁,车厢里空荡荡的,又要路过胶州路余姚路高层公寓火灾现场了,我的心紧揪着。
⑩龙应台和我差不多年龄,读她的感叹“曾经相信……后来知道……”同感太多,孩子大了,我们都老了。《目送》中有很多篇幅是陪伴她妈妈的故事,从她的描述我知道她母亲患的是老年痴呆症,但是龙应台一句也没提那个名词。“龙旋风”在亲情面前,变得那样轻柔缠绵,那样茫然与惆怅。我父母去世很多年了,公公也早已不在,婆婆这株“独苗”好像我的精神支柱,朋友们抱怨父母的病痛,我会觉得她们仿佛在炫耀,连忙抬出婆婆,还是有得说。
11明天,后天我都还要去看婆婆,去坐在她床边,读几段报上的新闻,数落几句老公和孩子,再听听她的妙语,笑着认输。
(原载《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婆婆”,写了婆婆的哪些事情?
【小题2】本文语言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结合上下文语境,猜猜加点短语的意思。
(1)婆婆说和我蛮轧得拢
轧得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
搭不准脉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很多句子看似矛盾,仔细品读又合情合理,请对划线句进行分析。
(1)我便紧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喉咙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为什么我由“紧着头皮”到“慢慢放松”?
(2)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得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为什么婆婆骂我,我还夸她?
【小题4】文章第⑧-⑨小节写胶州路余姚路高层公寓火灾的事情,能否删去?为什么?
婆婆八十
孔明珠
①婆婆说她自己是苦命人,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靠劳动带大四个儿女,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
②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婆婆说和我蛮轧得拢。
③婆婆性格倔犟,万事相信自己。过年过节我接她来家住,才住了三天,我就累得要瘫倒,不光是体力上,她开窗我关窗,她关灯我开灯,主要是心理上太累了,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永远不明白哪句话说错了,哪个动作惹事儿了。
④那就各自在家,打打电话好了。谁知道,隔着电话线,婆婆的气场也是了得。婆婆中年到老年一共做过三台手术,身上缺了很多零件,每去电话,我便紧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喉咙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⑤婆婆今年八十了,独居,靠自己往返医院,配药吊针,常常在医生的鼓动下,一轮轮地化验摄片,把买菜的钱扔在医院里。她听电台饮食和营养节目,科学打理三餐。为她请好钟点工,一眨眼就被她解雇。可是两个星期前,婆婆因为便血到医院做肠镜,在直肠上发现了东西,要做第四次大手术了。前三次按序是,子宫肌瘤、肾病和胆结石。
⑥与15年前肾病开刀时一样,我们对婆婆病情保密,只说是直肠息肉,让她搬进单人房享受老干部待遇,目的也是与喜欢闲聊的病友隔离。开刀前,婆婆满以为住一个星期就可以痊愈回家,仍旧拖地板洗衣服,蒸一碗小黄鱼吃吃。不料这是一台大刀,手术后婆婆被关进重症监护室四天。下午只有一刻钟探视,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得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⑦婆婆一天天好起来了,她真是个明白人,再也没有多问过什么。她很坚强,希望早日拔掉所有的管子,她上进心那么强,懂得预防肠粘连,预防尿不畅,她勉力下床走动,关切自己输的什么液,吃的什么药,小护士拿药来,婆婆询问是“格力其达(音)”?医生查房,婆婆的火眼金睛之下,也只得讪讪退下。八旬老人脑子刹刹清,大家都叹服不已。
⑧婆婆住的医院离我家很远,我每天下午去接小姑子的班,骑车到830车站,再坐9站过去。那一天出门之前我在网上看见了胶州路高层的大火,那是我每天路过的街角。果然,车子久久不来,半个小时后我跳上车,司机和全车乘客都沉着脸,车子绕道,我还是看见了燃烧中的大楼,窗洞中明火灼灼,我无奈、压抑、愤怒,深感性命之渺小,世事之难料。
⑨8点过后,婆婆睡着了,我关照护工几句,坐上830回家,手捧着龙应台的《目送》。一路上,街景依旧,霓虹闪烁,车厢里空荡荡的,又要路过胶州路余姚路高层公寓火灾现场了,我的心紧揪着。
⑩龙应台和我差不多年龄,读她的感叹“曾经相信……后来知道……”同感太多,孩子大了,我们都老了。《目送》中有很多篇幅是陪伴她妈妈的故事,从她的描述我知道她母亲患的是老年痴呆症,但是龙应台一句也没提那个名词。“龙旋风”在亲情面前,变得那样轻柔缠绵,那样茫然与惆怅。我父母去世很多年了,公公也早已不在,婆婆这株“独苗”好像我的精神支柱,朋友们抱怨父母的病痛,我会觉得她们仿佛在炫耀,连忙抬出婆婆,还是有得说。
11明天,后天我都还要去看婆婆,去坐在她床边,读几段报上的新闻,数落几句老公和孩子,再听听她的妙语,笑着认输。
(原载《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婆婆”,写了婆婆的哪些事情?
【小题2】本文语言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结合上下文语境,猜猜加点短语的意思。
(1)婆婆说和我蛮轧得拢
轧得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
搭不准脉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很多句子看似矛盾,仔细品读又合情合理,请对划线句进行分析。
(1)我便紧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喉咙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为什么我由“紧着头皮”到“慢慢放松”?
(2)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得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为什么婆婆骂我,我还夸她?
【小题4】文章第⑧-⑨小节写胶州路余姚路高层公寓火灾的事情,能否删去?为什么?
8.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小题。
(材料一)11月1日上午,“大铜马”塑像前,新华书店的员工许家辉正为同事拍照。他说,书店陪伴着“大铜马”雕像几十年了,所有的员工都与“大铜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大铜马”迁回原位,大家都在第一时间合影留恋。
(材料二)“大铜马”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30多年来,“大铜马”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2010年,为了建设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大铜马”暂时迁移到了新建军广场。时隔8年,盐城最具象征性的城市地标回归原位。
(材料三)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管理者们也在对城市精神的缺失和寻回进行着不断反思。在南京,因让位于地铁一号线建设,孙中山铜像被挪至他处保存,2010年,阔别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9年的孙中山铜像在社会各界一致呼吁声中正式回迁。(图2)江苏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自1996年建市始,“霸王举鼎”塑像便矗立在宿迁市中心,被称作宿迁人的“集体记忆”,然而在2013年,为缓解“霸王举鼎”环岛周边交通压力,宿迁市政府将“霸王举鼎”挪离市中心。(图3)


图1 图2 图3
【小题1】下列关于新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阅读(材料一),如果你也想请许家辉叔叔帮你在“大铜马”下拍一张照片,你该怎么说?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小题4】阅读(材料三),当“城市地标”和发展城市交通相冲突的时候,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材料一)11月1日上午,“大铜马”塑像前,新华书店的员工许家辉正为同事拍照。他说,书店陪伴着“大铜马”雕像几十年了,所有的员工都与“大铜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大铜马”迁回原位,大家都在第一时间合影留恋。
(材料二)“大铜马”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30多年来,“大铜马”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2010年,为了建设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大铜马”暂时迁移到了新建军广场。时隔8年,盐城最具象征性的城市地标回归原位。
(材料三)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管理者们也在对城市精神的缺失和寻回进行着不断反思。在南京,因让位于地铁一号线建设,孙中山铜像被挪至他处保存,2010年,阔别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9年的孙中山铜像在社会各界一致呼吁声中正式回迁。(图2)江苏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自1996年建市始,“霸王举鼎”塑像便矗立在宿迁市中心,被称作宿迁人的“集体记忆”,然而在2013年,为缓解“霸王举鼎”环岛周边交通压力,宿迁市政府将“霸王举鼎”挪离市中心。(图3)



图1 图2 图3
【小题1】下列关于新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和图文并茂,当采访对象不同意拍照时,应当悄悄拍摄相关照片。 |
B.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要注意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
C.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新闻稿中涉及的不太重要的数据都可以稍作修改。 |
D.王树增的《长征》、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都是以我国火箭发射为题材的作品。 |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 | | | | | | | | |
【小题4】阅读(材料三),当“城市地标”和发展城市交通相冲突的时候,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