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优等生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12938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5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催化剂)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记录:每次用30毫升10%的过氧化氢溶液,采用不同量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进行实验,测定相关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氧化锰用量(g)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待测数据
 
 
 
 
 
 
 
 
 
 
 
(分析)(1)上述实验应该测定的“待测数据”可能是_____________.
(2)10次实验“每次用30毫升1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若第2次实验比第3次试验的“待测数据”更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说明催化剂的用量越多,反应越快.
(实验与结果)经多次实验证明,第1次实验至第7次实验中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依次加快,第7次实验至第10次实验所记录的“待测数据”无明显差异.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氧化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或结论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有少量气泡;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能分解,但是
_________
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1)写出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实验过程中加入到两支试管里的过氧化氢溶液应满足的要求有_________________。
①体积相同    ②浓度相同 ③温度相同
(2)小明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他补充设计了以下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一:称量反应后固体质量,并与反应前的称量数据作比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另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如图1所示,其目的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小红同学用MnO2、CuO两种催化剂分别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滴入氯化钙溶液制成含等质量催化剂、大小相同的海藻酸钠微球探究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实验操作:取30粒含MnO2的海藻酸钠微球,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改用另一种微球,分别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图2的锥形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3)每次实验时,海藻酸钠微球数应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用含MnO2的海藻酸钠微球进行实验,60s时压强瞬间回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从实验曲线看,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温和的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10题)

3.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
B.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恒定不变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臭氧等
4.
下图是实验室氧气的制备、收集、检验、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5.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拿出导管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可以加入硫酸铜溶液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先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④氧气的用途很多,比如可以做燃料⑤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脸时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一层细沙
A.1个B.2个C.3个D.4个
6.
小轩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②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
7.
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I、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B.Fe在I、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D.Ⅰ、Ⅱ两类反应均会发光
8.
如图是小徐用手掌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表示方法,手指上的物质能与手掌心氧气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煤脱硫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
C.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会污染空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反应
9.
分解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并进行记录,得到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中过氧化氢含量相同
B.时间为t时,a还没有结束反应
C.完全分解后,a产生的氧气比b的多
D.为了增加b中氧气的量,可以选择加入催化剂
10.
小金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2NaOH+SO2=Na2SO3+H2O.①关闭K,打开甲的橡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橡胶塞;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瓶内气压减小
B.步骤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直至与大气压相等
C.步骤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水倒流进入甲
D.步骤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增大,直至与大气压相等
11.
利用右图装置探究氧气的质量分数对燃烧的影响。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左图是版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B.在t1至t3时间段气体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C.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
D.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12.
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三年的生物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你的心底。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3.实验题(共2题)

13.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分组实验探究。
Ⅰ组:(1)Ⅰ组同学讨论后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_________(填序号),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蜡烛
B 红磷
C 铁丝
D 木炭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下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9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
Ⅱ组:Ⅱ组同学发现Ⅰ组实验可能产生实验误差,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下图是Ⅱ组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5mL
15mL
9mL
    
 
(2)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3) 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 (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4) 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14.
某校学生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她将带火星的某种材质小木条插入盛满氧气氧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取出吹灭后,再次将将带火星木条插入,发现小木条又能复燃,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后发现,木条最后不再复燃。于是她与小李等其他同学决定探究能使带火星的该种材质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少的体积分数。(假设此时空气中氮气、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为79%、21%)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为1、2、3、4、5,并分别使集气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0%、30%、40%、50%的水(余下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集气瓶中通入氧气,小心地把5个集气瓶内的水排尽,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③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见下表)
编号
1
2
3
4
5
现象
微亮

很亮
复燃
 
 
(1)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5的集气瓶,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能够顺利完成,说明氧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3)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指某气体的体积与总混合气体的体积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编号为4的集气瓶前,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提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4)小李认为实验到此还没有得出结论,他决定继续进行研究。为使实验更具针对性,你认为他应该使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试用微粒观点解释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0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