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市马安中学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121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1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少过分的阿谀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B.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C.长篇小说,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史诗般的文化厚度。
D.课本剧汇演中,邻班同学夸张的表演让大家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2.
下列病句中修改不正确的是(    )
A.牛奶中含有大约30%左右的蛋白质,其中超过87%能被人体吸收。(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B.牛奶中的蛋白质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将“在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和“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互换位置)
C.UHT(超高温瞬时灭菌)的牛奶只需要常温收藏,是真正的节能环保奶。(将“收藏”改为“保存”)
D.牛奶包装纸盒中,纸板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铝箔有阻隔氧气、光线和气味,而它的“遮光效果”则是玻璃瓶无法替代的。(删去“氧气”或者“和气味”)

2.字词书写(共1题)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是在白云的qiǎng bǎo (____________)中笑着长大的。
(2)老太太没奈何,只得yāng jí (___________)一个邻居去寻她儿子。
(3)过不大一会儿,暴风雨就 xiē sī dǐ lǐ (___________)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4)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wèi tóng jiáo là (____________)矣。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4.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猥自枉屈(____________) (2)攘除奸凶(___________) (3)以彰其咎(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既表达对先帝的感恩之情,也表明对后主的耿耿忠心。
B.诸葛亮认为目前南北已经平定,当率领全军复兴汉室,迁回旧都,实现先帝遗愿。
C.诸葛亮主动请缨讨伐奸贼,为了表明决心,郑重立下誓言,如若兵败甘愿受罚。
D.诸葛亮担心后主听信谗言,因此恳切劝后主,要广开言路,接纳治国的良策。
5.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荒之中 辍耕之垄上
B.逮之于禺谷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将走北引大泽  与臣而将四矣
D.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广故数言欲亡
【小题2】请用三条“/”进行断句。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
【小题3】读了以上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按要求答题。
【A】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楸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倘着一个锦皮袋。
【B】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晃,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来回走,中途折回),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进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作“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武松指定蒋门神,说出那三件事来。
【小题1】上述两段选文是《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个故事的内容。(每个故事不超过7个字;2分)
【小题2】联系原著,说一说选文B 中事件的起因。
【小题3】结合选文A、B,分析武松这一人物的形象。
7.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小题1】“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小题2】在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
B.作者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C.作者发现了江南景色美丽之所在。
D.作者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小题3】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5.语言表达(共1题)

8.
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露珠虽小,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花儿虽少,却可以传达春天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