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
B.近期,我县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
C.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
D.新版《鹿鼎记》将于2018年6月开拍,制作方所选的演员都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明星。 |
2.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不仅需要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而且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
B.演讲者要注意与听众的沟通交流,拉近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营造适宜演讲的氛围。 |
C.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D.五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累计减贫68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 |
3.
下面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一文,开篇老舍便用叙述的笔法对母亲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状况作了成功的白描:“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
B.《冷泉亭记》文章虽是为冷泉亭而作,但亭的位置、体貌略写,而把重点放在登亭观景时的种种感受,情随景生,境与意谐,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冷泉亭的独特魅力。 |
C.《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
D.《南园·其五》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
2.字词书写- (共1题)
4.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陡qiào(______)的山峰,潺潺(______)的小溪,静mì(______)的村庄,广mào(______)的原野……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陡qiào(______)的山峰,潺潺(______)的小溪,静mì(______)的村庄,广mào(______)的原野……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3.诗歌鉴赏- (共2题)
5.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不相同,品读下诗句,判断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
(1)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_______)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
(4)带雪梅出暖,含烟柳尚青。 (_______)
(1)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_______)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
(4)带雪梅出暖,含烟柳尚青。 (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
(2)三、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
(2)三、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①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夕舂:夕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月色入户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月景尤不可言
⑷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小题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①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夕舂:夕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月色入户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月景尤不可言
⑷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小题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5.现代文阅读- (共3题)
8.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ニ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于人民解放军英勇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ー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小题1】画横线部分被称为_____,它交代了____、发电地点和时间三个要点。
【小题2】第⑤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ニ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于人民解放军英勇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ー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小题1】画横线部分被称为_____,它交代了____、发电地点和时间三个要点。
【小题2】第⑤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门口有棵枣树
那是个春天。春早嫁给老憨的第二天,就到村外的岗坡上挖了棵酸枣树,在家门口旁边挖个大坑,担了满满两桶水倒在坑里,等水渗完了,就把酸枣树栽下去,培上土,把四周用脚踩实了。她累得满头大汗,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捋了捋刘海,看着齐腰高的酸枣树亭亭玉立在自己家门口旁,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灿烂。
老憨从家里出来,说:“门口栽棵酸枣圪针干嘛哩!不当吃不当喝,光等着扎人呀?”
春早说:“你去搬些砖把它围起来不就扎不着人了?”
老憨就乖乖地搬了砖在酸枣树周围垒了1米高的花墙。街坊邻居见了不知道这小两口在搞啥名堂。
酸枣树很快发芽,抽出许多枝条,茂盛的长起来。来年春天,春早请来个师傅把酸枣树齐腰砍了嫁接成了枣树。待到枣树长得攒过了门洞的房顶,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春早的儿子志清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春早把收获的大枣先分给临近的乡亲们尝鲜,再把剩余的大枣拎到城里卖了给志清交学费。
村里的人开始对春早刮目相看了,都说老憨这个憨小子找了個好女人。
又是个春天。那天,暖风习习,枣花飘香,春早坐在门旁的枣树下给老憨织毛衣,傍晌午的时候,一个老头走到了她跟前,说:“孩她娘,做中饭了么?我快饿死了。”春早抬头一看,见老头约有七十开外,眉毛胡子都白了,头发横七竖八长长的遮盖住了耳朵和面颊,像是生来都没理过发,眼睛呆滞,嘴角流着哈喇子,就知道老头精神不正常。春早停下手中的营生,站起身对老头说:“大伯,你饿了,在这儿等一下,我回家给你拿吃的。”说罢就回到家里,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老头饿极了,三下两下就把整张烙饼吞到了肚子里,说:“孩她娘,孩子还没找到,咱还得去找啊!”说着,就兀自去了。望着老头步履蹒跚远去的背影,春早傻愣愣地呆立了许久。
秋天到了。春早家门旁枣树上熟透了的大枣红宝石般闪着亮光。趁星期天,春早把在城里读书的儿子志清和在外打工的老憨都叫回家采收大枣,又把左邻右舍喊来帮忙。一时间,春早家门前热闹起来。志清和几个半大小子有的爬到枣树上,有的占到房上拿了竹竿打枣,春早、老憨和邻居们则俩人一组张开包袱接从树上打下来的枣子,不一会儿,一树的大枣就收完了。装满了四个箩筐五个编织袋,估摸有三百多斤哩。春早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沓塑料袋拿出来,招呼老憨和志清装满大枣,分发给邻居们拿回家去。
这时,那个呆傻的老头又来了。他从箩筐里抓了把大枣,边吃边冲着春早说:“孩他娘,咱家今儿个打枣你咋不对我说呀,要不是赶巧回来了,还吃不上哩!
“哪里来的傻疯子,滚一边去!”老憨吼起来了。
“傻疯子,快滚,快滚!”人们都在喊。
“嘿嘿,嘿嘿,”老头傻笑着说:“滚,滚!你们才滚哩,这是俺家,俺家的枣树。”老头从地下捡起一个枣树枝,追打人们,人们纷纷躲避着。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老头跌倒了,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变故突然,人们惊呆了。一霎时,鸦雀无声。
五婶出来说话了:“大伙甭怕,咱谁也不认得他,谁也没怎么着他,他自个来咱这儿,又吃枣儿又撵人打人,自个儿跌倒了,怨谁哩?要真出了人命,和咱们谁也没关系!”
“对对,和咱们谁也没关系!”众人异口同声附和着。
不想,春早从家里抱着被子褥子出来,说:“老憨,开拖拉机去!”
“春早干嘛呀?”老憨不挪步。
“干嘛,你说干嘛?救人呀!”春早急眼了。
老憨是个憨人,老大了还找不上媳妇,和春早结婚时有约在先,家里大事小情都得听春早哩。老憨乖乖地把拖拉机开来,春早把被褥铺在拖拉机车斗里,招呼大伙把老头抬上去,说:“五婶,麻烦你和大伙把东西给拾掇一下,帮着照看家门,俺们一家子得陪着去县医院了。”
老头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家里有谁。非亲非故,春早和老憨掏医药费为老头治病,精心侍奉个呆傻老头还无怨无悔。
志清写得赞美母亲的作文被老师推荐到省会的报纸发表了,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春早无私救助失忆老人的事迹,也帮助老人寻找到了他的家人。
几个月后,春早收到了老头儿子寄来的一封信,感谢春早救了自己的父亲,说老人身体很健康,神志也比先清醒了,能认得人啦。信里也说了老人失忆的原因,早年老人领着女儿赶集时把女儿丢失了,老人找了女儿几十年,找来找去精神就不正常了。信封里有老人在自家门前照的一张照片,老人家门口旁也有一棵枣树,老人站在枣树下显得很安详。
春早一下子哭了,她有一个心结尘封了四十多年。她三岁那年,被一个陌生人抱走,后来就到了一个无儿无女的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家里。她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只模模糊糊记得家门口有棵枣树。
【小题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春早和老头交往的角度,补全情节。
(1)老头为找女儿来到春早家,春早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小题3】“枣树”在文中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章设置了层层悬念,最后才解开谜底,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门口有棵枣树
那是个春天。春早嫁给老憨的第二天,就到村外的岗坡上挖了棵酸枣树,在家门口旁边挖个大坑,担了满满两桶水倒在坑里,等水渗完了,就把酸枣树栽下去,培上土,把四周用脚踩实了。她累得满头大汗,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捋了捋刘海,看着齐腰高的酸枣树亭亭玉立在自己家门口旁,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灿烂。
老憨从家里出来,说:“门口栽棵酸枣圪针干嘛哩!不当吃不当喝,光等着扎人呀?”
春早说:“你去搬些砖把它围起来不就扎不着人了?”
老憨就乖乖地搬了砖在酸枣树周围垒了1米高的花墙。街坊邻居见了不知道这小两口在搞啥名堂。
酸枣树很快发芽,抽出许多枝条,茂盛的长起来。来年春天,春早请来个师傅把酸枣树齐腰砍了嫁接成了枣树。待到枣树长得攒过了门洞的房顶,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春早的儿子志清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春早把收获的大枣先分给临近的乡亲们尝鲜,再把剩余的大枣拎到城里卖了给志清交学费。
村里的人开始对春早刮目相看了,都说老憨这个憨小子找了個好女人。
又是个春天。那天,暖风习习,枣花飘香,春早坐在门旁的枣树下给老憨织毛衣,傍晌午的时候,一个老头走到了她跟前,说:“孩她娘,做中饭了么?我快饿死了。”春早抬头一看,见老头约有七十开外,眉毛胡子都白了,头发横七竖八长长的遮盖住了耳朵和面颊,像是生来都没理过发,眼睛呆滞,嘴角流着哈喇子,就知道老头精神不正常。春早停下手中的营生,站起身对老头说:“大伯,你饿了,在这儿等一下,我回家给你拿吃的。”说罢就回到家里,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老头饿极了,三下两下就把整张烙饼吞到了肚子里,说:“孩她娘,孩子还没找到,咱还得去找啊!”说着,就兀自去了。望着老头步履蹒跚远去的背影,春早傻愣愣地呆立了许久。
秋天到了。春早家门旁枣树上熟透了的大枣红宝石般闪着亮光。趁星期天,春早把在城里读书的儿子志清和在外打工的老憨都叫回家采收大枣,又把左邻右舍喊来帮忙。一时间,春早家门前热闹起来。志清和几个半大小子有的爬到枣树上,有的占到房上拿了竹竿打枣,春早、老憨和邻居们则俩人一组张开包袱接从树上打下来的枣子,不一会儿,一树的大枣就收完了。装满了四个箩筐五个编织袋,估摸有三百多斤哩。春早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沓塑料袋拿出来,招呼老憨和志清装满大枣,分发给邻居们拿回家去。
这时,那个呆傻的老头又来了。他从箩筐里抓了把大枣,边吃边冲着春早说:“孩他娘,咱家今儿个打枣你咋不对我说呀,要不是赶巧回来了,还吃不上哩!
“哪里来的傻疯子,滚一边去!”老憨吼起来了。
“傻疯子,快滚,快滚!”人们都在喊。
“嘿嘿,嘿嘿,”老头傻笑着说:“滚,滚!你们才滚哩,这是俺家,俺家的枣树。”老头从地下捡起一个枣树枝,追打人们,人们纷纷躲避着。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老头跌倒了,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变故突然,人们惊呆了。一霎时,鸦雀无声。
五婶出来说话了:“大伙甭怕,咱谁也不认得他,谁也没怎么着他,他自个来咱这儿,又吃枣儿又撵人打人,自个儿跌倒了,怨谁哩?要真出了人命,和咱们谁也没关系!”
“对对,和咱们谁也没关系!”众人异口同声附和着。
不想,春早从家里抱着被子褥子出来,说:“老憨,开拖拉机去!”
“春早干嘛呀?”老憨不挪步。
“干嘛,你说干嘛?救人呀!”春早急眼了。
老憨是个憨人,老大了还找不上媳妇,和春早结婚时有约在先,家里大事小情都得听春早哩。老憨乖乖地把拖拉机开来,春早把被褥铺在拖拉机车斗里,招呼大伙把老头抬上去,说:“五婶,麻烦你和大伙把东西给拾掇一下,帮着照看家门,俺们一家子得陪着去县医院了。”
老头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家里有谁。非亲非故,春早和老憨掏医药费为老头治病,精心侍奉个呆傻老头还无怨无悔。
志清写得赞美母亲的作文被老师推荐到省会的报纸发表了,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春早无私救助失忆老人的事迹,也帮助老人寻找到了他的家人。
几个月后,春早收到了老头儿子寄来的一封信,感谢春早救了自己的父亲,说老人身体很健康,神志也比先清醒了,能认得人啦。信里也说了老人失忆的原因,早年老人领着女儿赶集时把女儿丢失了,老人找了女儿几十年,找来找去精神就不正常了。信封里有老人在自家门前照的一张照片,老人家门口旁也有一棵枣树,老人站在枣树下显得很安详。
春早一下子哭了,她有一个心结尘封了四十多年。她三岁那年,被一个陌生人抱走,后来就到了一个无儿无女的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家里。她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只模模糊糊记得家门口有棵枣树。
【小题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春早和老头交往的角度,补全情节。
(1)老头为找女儿来到春早家,春早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小题3】“枣树”在文中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章设置了层层悬念,最后才解开谜底,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攥紧文化的缰绳
①有了源头活水,才有江河湖泊的澎湃激昂;有了传统文化的注入,才有民族的繁荣昌盛。面对世代相承的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渐渐的流逝有的甚至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哈韩”等等的其他文化蜂拥而至的现象,中华传统文化这匹骏马慢慢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攥紧文化的缰绳,寻一条宽阔的道路驰骋沙场。
②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民族的节日,便是这个民族最壮美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每个节日都讲述了一个意味隽永的故事,或是彰显着金戈铁马为国尽忠的豪气,或是诉说着柔肠百转海枯石烂的情话……它能让亲朋相聚,共话巴山夜雨,自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亦能聊抒思念之情,慨叹盈虚无常,自是一种寄托,一种交流。它能思接千载,折射古文明的光辉;亦可传承礼教,提升现代人的修为。可以说,传统节日已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中国结。同时,也承载着中华儿女许许多多的中国梦:于“夕阳西下”同断肠人一起奔走在漫漫长路上,天涯之下,绘一首凄美的诗歌;偶有的把酒话桑麻,举家其乐融融,奏中华文化的和谐之旅。
③然而,时下洋节一天天地在中国大地上红火起来。从一开始的大家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到后来的大张旗鼓,风起云涌,大有取代传统节日之势。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慢慢替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人攥紧中华文化的缰绳,我们文化的骏马渐渐跑远,跑偏,迷茫,失去了方向。说好的取其精华,说好的源远流长,慢慢的被人们淡忘,是否应该开始反思这一切呢?中国有了各种的节日,圣诞节,感恩节还有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还有多少人过七夕,过拗九节,盂兰盆节,我们从小一起过得那些欢乐的节日;是否有人会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想起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的蛋套;是否在每年的2月29想起那木莲救母的典故;是否会在七夕,坐于葡萄架下想起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一年一次漫长而富有期待的团聚。
④慢慢的我们丢失了传统节日,我们的祖先以竹比喻过日子,平常的日子便如竹筒,一滑而过,而节日即是竹节,在节日的怀抱中,放松些精神,恢复些力气,精心地过这一天,感谢这一天,感谢生活,感谢生命。而如今,日历被反反复复的七日囚牢般地束缚着,以前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节日便逐渐流失。花朝节、晒衣节……这些其乐融融的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苦苦寻觅,只能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节日是一条重要的支流,而如今,无数支流已被现代人遗忘,被人内心的欲望分割得支离破碎。有情人眼中的花好月圆,被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取代,那样的有情人心中还存留几丝真挚,几丝痴迷?林语堂先生似乎说过,中国的文字时代已伴随着鲁迅等“最后”一攒文人的逝去而逝去。如今,一大批学子,为了能写出一篇美文,甚或一二佳句而绞尽脑汁,却不知华美藻饰背后的干枯与无力。可怜,可惜,那出口成章能诵能吟的文化王朝已经过去,倾情于鸟鸣山乐的悠然之气渐渐消逝于金河银海。
⑤攥紧文化的缰绳,留住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亦是一种幸福;留住那“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邂逅,自成一段佳话;留住那“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一种寄托;留住那流觞曲水的高雅,实乃别样逍遥。
⑥先人用五千年的智慧与汗水凝聚成瑰丽的民族文化宝石,为我们构建了仰望自然、仰望生命的至高起点。而如今璀璨的宝石被金币砸得斑斑驳驳。那起点,是否已是我们的终点?请攥紧文化的缰绳,寻一条宽阔的道路驰骋沙场。
【小题1】文中第②段说“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说说传统节日为什么应“受重视”?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慢慢的我们丢失了传统节日”的原因。
【小题3】用直白的话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而如今璀璨的宝石被金币砸得斑斑驳驳。
【小题4】仔细品味最后一段,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攥紧文化的缰绳
①有了源头活水,才有江河湖泊的澎湃激昂;有了传统文化的注入,才有民族的繁荣昌盛。面对世代相承的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渐渐的流逝有的甚至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哈韩”等等的其他文化蜂拥而至的现象,中华传统文化这匹骏马慢慢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攥紧文化的缰绳,寻一条宽阔的道路驰骋沙场。
②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民族的节日,便是这个民族最壮美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每个节日都讲述了一个意味隽永的故事,或是彰显着金戈铁马为国尽忠的豪气,或是诉说着柔肠百转海枯石烂的情话……它能让亲朋相聚,共话巴山夜雨,自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亦能聊抒思念之情,慨叹盈虚无常,自是一种寄托,一种交流。它能思接千载,折射古文明的光辉;亦可传承礼教,提升现代人的修为。可以说,传统节日已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中国结。同时,也承载着中华儿女许许多多的中国梦:于“夕阳西下”同断肠人一起奔走在漫漫长路上,天涯之下,绘一首凄美的诗歌;偶有的把酒话桑麻,举家其乐融融,奏中华文化的和谐之旅。
③然而,时下洋节一天天地在中国大地上红火起来。从一开始的大家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到后来的大张旗鼓,风起云涌,大有取代传统节日之势。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慢慢替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人攥紧中华文化的缰绳,我们文化的骏马渐渐跑远,跑偏,迷茫,失去了方向。说好的取其精华,说好的源远流长,慢慢的被人们淡忘,是否应该开始反思这一切呢?中国有了各种的节日,圣诞节,感恩节还有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还有多少人过七夕,过拗九节,盂兰盆节,我们从小一起过得那些欢乐的节日;是否有人会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想起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的蛋套;是否在每年的2月29想起那木莲救母的典故;是否会在七夕,坐于葡萄架下想起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一年一次漫长而富有期待的团聚。
④慢慢的我们丢失了传统节日,我们的祖先以竹比喻过日子,平常的日子便如竹筒,一滑而过,而节日即是竹节,在节日的怀抱中,放松些精神,恢复些力气,精心地过这一天,感谢这一天,感谢生活,感谢生命。而如今,日历被反反复复的七日囚牢般地束缚着,以前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节日便逐渐流失。花朝节、晒衣节……这些其乐融融的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苦苦寻觅,只能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节日是一条重要的支流,而如今,无数支流已被现代人遗忘,被人内心的欲望分割得支离破碎。有情人眼中的花好月圆,被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取代,那样的有情人心中还存留几丝真挚,几丝痴迷?林语堂先生似乎说过,中国的文字时代已伴随着鲁迅等“最后”一攒文人的逝去而逝去。如今,一大批学子,为了能写出一篇美文,甚或一二佳句而绞尽脑汁,却不知华美藻饰背后的干枯与无力。可怜,可惜,那出口成章能诵能吟的文化王朝已经过去,倾情于鸟鸣山乐的悠然之气渐渐消逝于金河银海。
⑤攥紧文化的缰绳,留住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亦是一种幸福;留住那“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邂逅,自成一段佳话;留住那“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一种寄托;留住那流觞曲水的高雅,实乃别样逍遥。
⑥先人用五千年的智慧与汗水凝聚成瑰丽的民族文化宝石,为我们构建了仰望自然、仰望生命的至高起点。而如今璀璨的宝石被金币砸得斑斑驳驳。那起点,是否已是我们的终点?请攥紧文化的缰绳,寻一条宽阔的道路驰骋沙场。
【小题1】文中第②段说“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说说传统节日为什么应“受重视”?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慢慢的我们丢失了传统节日”的原因。
【小题3】用直白的话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而如今璀璨的宝石被金币砸得斑斑驳驳。
【小题4】仔细品味最后一段,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