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阴晦(huì) 恣睢(suī) 牡(mǔ)蛎 根深蒂(dì)固 |
B.五行(xíng) 嬉(xī)闹 煞(shā)白 袖(xiù)首旁观 |
C.瑟索(suǒ) 拮(jié)据 发窘(jiǒng) 吹毛求疵(cī) |
D.惘(wǎng)然 栈(zhàn)桥 抽噎(yē) 咬文嚼(jiáo)字 |
A.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
B.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多少个”表疑问,应改为:“多个”) |
C.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中考到来。(“迎接”的是“中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
D.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
A.《草房子》是文学家曹文轩的一部散文集。 |
B.《我的叔叔于勒》节选自长篇小说《羊脂球》。 |
C.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
D.表,古代向帝王宣示忠诚的一种文体。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作中充满了抗击金国的豪情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
B.本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 |
C.本词作中对孙权的赞颂是为了激励当朝统治者,要奋发图强,收复失地; |
D.本词作对孙权的赞颂,暗讽当时朝庭的无能,不但不能收复失地,连江南也要保不住了。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huàn)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少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⑾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父亲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
B.父亲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
C.父亲是一个坚强、勇敢、有智慧的人; |
D.父亲是一个对文字很向往、对文化很敬重的人。 |
【小题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60字以内)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小题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小题1】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小题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先主器之 器:
(2)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猖蹶:
(3)躬耕于南阳 躬:
(4)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C.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D.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小题4】根据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1)甲、乙两段文字都有三顾茅庐的故事,甲段是从史学家视角概括叙述的,客观反映了一段真实的史实;乙段是从哪个视角叙述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唐·杜甫的《蜀相》,第一句讲的也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说说这里的“天下计”是指的什么?
5.名著阅读- (共1题)
“你将住在巴黎、罗马和那不勒斯,住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维也纳。凡是我漫游过的地方,都要让你去;凡是我的马蹄踩踏过的地方,你的精灵的脚也要踩踏。十年以前,我发疯似的跑遍欧洲,陪伴我的是厌恶、痛恨和愤怒。如今,我被治愈了,净化了,由一位真正的天使作为我的安慰者陪伴我重游旧地。”
(《简·爱》)
罗切斯特说要带简爱游遍欧洲,他的愿望在书中有没有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材料二)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三)关于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的通知
各教育办公室、各级各类学校:重阳节将至,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现就开展重阳节活动通知如下:一、努力营造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各校(园)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广大退离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努力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一)广泛开展以“弘扬敬老美德,营造和谐氛围”为主题的敬老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也可以通过上门走访、开庆祝会、表彰会、座谈会、联欢会等形式,通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退教协分会工作,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二)结合实际认真做好高龄老人和患病住院老人的慰问工作。(三)对学生进行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并鼓励或组织学生为老年人、为敬老院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 三、活动要求(一)加强领导。各教育办公室要加强管理,认真督促。各校(园)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保证重阳节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注重实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就地就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使老年人既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三)确保安全。开展各项活动,要把安全保卫工作放在首位,要制定安全措施,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老年人过一个安全、快乐、祥和的节日。(四)信息反馈。各教育办公室、各学校要以信息等形式及时报道重阳节期间活动开展的新举措和新动态,宣传敬老爱老先进典型。
××县教育委员会
××年×月×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A.为避灾、祈福,王缙(王维的弟弟)在重阳节这天登上高山、遍插茱萸; |
B.民间春游、秋游的习惯是从“踏春”“踏秋”习俗而来的; |
C.材料(三)的落款时间不可以是1988年农历九月初六; |
D.老人节与重节阳是同一个节日,孝敬老人人人有责。 |
【小题3】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这一说法也许言过其实,但现实中因婆媳间矛盾而让老年晚年生活凄凉的现象随处可见。敬老节前夕,你想给相处不太好的奶奶与妈妈做做思想工作。你会怎么做?
对奶奶:
对妈妈: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