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满目疮痍(yí) 苦心孤诣(yì) 虬枝(qiú) 蕴藏(yùn) |
B.坦荡如砥(dǐ) 惴惴不安(zhuì) 狡黠(xiá) 东隅(yú) |
C.未雨绸缪(móu) 说媒拉纤(qiān) 诓骗(kuāng) 校正(jiào) |
D.同捐前嫌(juān) 闭耳塞听(sè) 羼水(chàn) 熟稔(rěn)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妙手偶得 无边无银 恹恹欲睡 锲而不舍 |
B.揠苗助长 痛心疾手 前呼后拥 浮想联翩 |
C.地大物博 不屑置辩 奄奄一息 巧言令色 |
D.龙盘虎踞 温文尔雅 充而不闻 脍炙人口 |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____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____九文大钱。
③人类发明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然而,谁能____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____一片衰苗连天的景象。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____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____九文大钱。
③人类发明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然而,谁能____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____一片衰苗连天的景象。
A.明朗 摸出 预言 出现 | B.明朗 排出 断言 呈现 |
C.朗润 摸出 预言 出现 | D.朗润 排出 断言 呈现 |
4.
下面各项中,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五环路的顺利通车,使北京拥堵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缺主语。修改:去掉“使”。) |
B.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否定不当。修改:去掉“切忌”。) |
C.“百家讲坛”通俗化、浅显化地讲解名著,有利于人们对名著的研究和了解。(语序不当。修改:“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 |
D.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搭配不当。修改:“促进”改为“改进”。) |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没有冬的肃杀,我们就感受不到春的妩媚;如果没有冬的单调,我们就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如果没有冬的真实,我们就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②我喜欢冬季。③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删零的雪花,⑤岁月更迭,四季交替。
①如果没有冬的肃杀,我们就感受不到春的妩媚;如果没有冬的单调,我们就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如果没有冬的真实,我们就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②我喜欢冬季。③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删零的雪花,⑤岁月更迭,四季交替。
A.③②⑤④① | B.⑤②④①③ | C.②④③⑤① | D.④⑤①③② |
6.
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鱼我所欲也》选自其中。 |
B.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起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
C.晏琳有“富贵词人”之称,他的《珠玉集》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感伤之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便是如此,词中流露出词人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的淡淡伤感。 |
D.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与老子一起被后人合称为“老庄”。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热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温馨提示: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3)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小题4】甲乙两文在选拔使用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甲】世有伯乐,热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温馨提示: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3)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小题4】甲乙两文在选拔使用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热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转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它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昵,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藕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妻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小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他很熟练地算帐、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小题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选文第七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孩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5】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热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转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它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昵,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藕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妻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小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结合语境,理解第③段“他很熟练地算帐、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小题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选文第七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孩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5】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