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题)
2.
在生产、生活中恰当的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 D.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
3.
(题文)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的2015年“环境日”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
C.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
2.选择题- (共1题)
3.填空题- (共4题)
5.
(1)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氩气_________ 火碱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两个氢原子_________ 氯化钠溶液中所含微粒
(2)2月6日发生的台湾南部地震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造成116人罹难、500多人受伤,同时导致土壤液化、民宅倒塌、学校设施受损、民众心理受创等后遗症,亟需展开灾后重建。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等药品进行消毒。C2H4O3除表示过氧乙酸外,还表示的意义有:① ;②C2H4O3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氩气_________ 火碱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两个氢原子_________ 氯化钠溶液中所含微粒
(2)2月6日发生的台湾南部地震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造成116人罹难、500多人受伤,同时导致土壤液化、民宅倒塌、学校设施受损、民众心理受创等后遗症,亟需展开灾后重建。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等药品进行消毒。C2H4O3除表示过氧乙酸外,还表示的意义有:① ;②C2H4O3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6.
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由图可知,形成饱和溶液的影响因素是 ;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3)欲除去混在甲中的少量乙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由图可知,形成饱和溶液的影响因素是 ;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3)欲除去混在甲中的少量乙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
C.溶液质量:甲>乙 |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
7.
(1) 根据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填空。

①氧元素和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_________________相同;
②由铝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

图2反应的实质是 结合成水分子。由此可见:得到同一物质,运用的化学反应原理可能不同。

①氧元素和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_________________相同;
②由铝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

图2反应的实质是 结合成水分子。由此可见:得到同一物质,运用的化学反应原理可能不同。
8.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 ;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从A—E中选择),理由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常温下能发生反应 ②反应条件是加热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⑤难溶于水.
(3)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a或b),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用c、d、e、f等字母表示);
(4)小婷同学取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加热后红色不褪,对这一变化的解释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C.产生的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1)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 ;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从A—E中选择),理由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常温下能发生反应 ②反应条件是加热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⑤难溶于水.
(3)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a或b),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用c、d、e、f等字母表示);
(4)小婷同学取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加热后红色不褪,对这一变化的解释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C.产生的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4.实验题- (共1题)
9.
某实验小组为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并确定其组成,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讨论与交流】
(1)NaOH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
(3)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4)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猜想一:固体全部为NaOH;
猜想二:固体全部为 ;
猜想三: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将待检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 7(填“>”、“<”或“=”),说明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取该溶液少许,往其中加入足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待沉淀不再产生,过滤,再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 色,说明猜想三成立。
【归纳与总结】很明显,方案一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探究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的组成,该实验小组的同学称取26.6g待检固体,按如图所示过程实验(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请参照图中提供的数据计算:

(5)小组同学在称量26.6g样品时,应放在 中称量,发现天平指针偏右,小组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是 。
(6)试求26.6g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讨论与交流】
(1)NaOH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
(3)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4)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猜想一:固体全部为NaOH;
猜想二:固体全部为 ;
猜想三: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将待检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 7(填“>”、“<”或“=”),说明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取该溶液少许,往其中加入足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待沉淀不再产生,过滤,再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 色,说明猜想三成立。
【归纳与总结】很明显,方案一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探究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的组成,该实验小组的同学称取26.6g待检固体,按如图所示过程实验(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请参照图中提供的数据计算:

(5)小组同学在称量26.6g样品时,应放在 中称量,发现天平指针偏右,小组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是 。
(6)试求26.6g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