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五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10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0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先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
B.《我爱这土地》作者是艾青,代表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C.《你是人间四月天》作者林徽因,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家。
D.《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和欧阳修,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2.字词书写(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纳米布沙漠中有一种叫千岁兰的植物,在没有水的几年中,红棕色坚韧的叶片会逐渐枯萎,但一沾雨水,便会迅速地变绿并再次 甲 (A.发芽 B.萌发)。它们能够靠湿润年份从土壤中  ① jí取的水分,生活若干年。在雨水极为稀少的地区,假如有浓雾从海岸吹向沙漠,头足类甲虫会将雾滴收集在体内,赖以生存。
通过几滴水珠,一条生命,使我们的灵魂被深深震撼。除却大自然的奇异、除却生物的顽强本能,我们更看到一种无比深厚的恩情渗透其间。苍天只要有一滴泪珠滚落,大地就不会  乙  (A.无动于衷 B.无声无息)。那颗晶莹剔透的泪珠,会被万千感激的生灵   ②  起、收藏,然后以全部的生命作为报答。
(1)根据①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划线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①jí取( ) ②擎起( )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通过几滴水珠,一条生命,使我们的灵魂被深深震撼。
修改句: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所作的。全诗感情真挚,浓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C.颔联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诗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义。
【小题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
(注)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②苏过,苏轼的小儿子。③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韩愈《赠侯喜》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树林阴(_____)
(2)太守谁(_____)
(3)予欣然之(_____)
(4)自笑也(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B.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C.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D.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小题4】乙文苏轼“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与欧阳修的思想境界有何共同之处?请联系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异香一垄野花椒》一文,完成小题
异香一垄野花椒
冬凝
①衔着一茎野草,我沿路往山上疾走。山林让人愉悦,青草在落过夜雨的清晨,洁净荒清,让鼻息与肺醒亮着。风过,送来淡淡的香气,一阵一阵,让人禁不住四下寻觅。
②是它?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苹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似曾相识,又恍若不识。呵,这不是当年外公后院做刺篱的野花椒吗?
③风儿掠过,野花椒叶影轻摇,错落重叠,我用手拨弄枝条上的小刺,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我抿唇深吸,享用其中—仍如几十年前,这味道仿佛具有形体,有边有缘,一片空间迅速被它占领。
④儿时家在乡下,跟外婆同村,外婆家的老屋建在村头,邻舍稀少,倒是有一个宽敞的后院,木桩做篱,种莱植花。有一年,篱笆桩下,发出一丛嫩芽,新叶微红,欣欣然繁生茂长,张罗起长长的刺蔓。外公微笑,是鸟儿带来野花椒哦!
⑤外公告诉我,野花椒跟家椒一样,都是种壳坚硬,油质,不透水,所以自然发芽相当困难,好在有鸟儿衔食,吃进却不好消化,但其表油质却在鸟儿体内脱去,鸟儿带它度陌越阡,随粪便排出时,与泥土交融的种子受丝雨滋润,再经阳光呼唤,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⑥那年秋天,外公带我入山,采撷大包野花椒种子,又寻回一种黏性极强的黄土,和水,与椒种搅拌,风干,早春时打碎,种子便脱去油质,播在篱笆桩间,雨水充沛,尽数发芽。身为老中医的外公欣赏着那油油的绿,不忘笑眯眯地念叨,这东西除了当篱笆,把种子炒炒泡水喝,祛风散寒,除湿止泻,记住喽,将来用得着。
⑦那时我并不懂这些术语真实的意义,但出自中医世家,听得多了,单就这些字,也是着实熟稔。二十年后我脾胃虚寒,经久不愈,其时外公已经去世多年,我竟然冥冥之中受到神宠,突然在某天记起外公当年的嘱咐,于是疑惑间将野花椒炒过,泡水当茶,喝了几个月,还果真治愈了我的宿疾。感叹,莽原草木,各有各的形貌与特征,其性有温平寒热之异,味有甘苦辛酸之殊,大至参天,小至一茎,生命与植物有着不可分的亲密关系,真是让人敬,让人惜。
⑧在野花椒纠缠的藤枝上,我兴致勃勃地采撷新叶,带回家冲茶饮。山路野静迂回,鸟语花香,晨醒的朝阳斜在野花椒的藤上、叶上、刺上,幽微闪闪,泛着草木的清凉。手落之处,生脆之响,嫩枝伤口微渗汁液,散出香息阵阵,我用我潮湿的鼻息钟情应和,去体味,去领略,去享受—这无法幽禁的浓烈,像雕花的桧木扶栏,满布油腔,在阳光之下,有形有款地随风扩散,陷在它浓郁的香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眼前也写回忆,在变换的时间与空间中,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野花椒的种子亦是一味中医之方,炒炒泡水能够治愈脾胃虚寒。
C.野花椒自然发芽很困难,需要经过鸟儿衔食、度陌越阡、受丝雨滋润、阳光呼唤这些过程,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D.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调动了视嗅觉等多种感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小题2】“野花椒”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小题3】阅读下面的句子,按照要求进行赏析。
(1)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苹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从修辞角度)
(2)我用手拨弄枝条上的小刺,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赏析加点词语)
【小题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以“一垄野花椒”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阅读《为人生准备“压舱石”》一文,完成小题。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赵畅
①在犹太民族,母亲要在《圣经》上抹蜂蜜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从小树立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中有智慧。
②的确,读书有了热情,持之以恒才能顺理成章。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话,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找到一种好阅读的方法,就像找到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④读书绝无止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经典文学,如同耀眼的明星,光耀了悠悠五千年。自《诗经》以来,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楚辞汉赋 、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几辈子都读不完。所以,我们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请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兴趣,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压舱石”。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小题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讲犹太民族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读书要读经典”的论述。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这句话可以作为第④段的道理论据。
C.经典的“压舱石”效应指的是:“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明作者的观点,呼吁我们要阅读经典作品。
【小题2】请说出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经典文学进校园”的看法。
材料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材料二:有人对中学生的阅读做了一个统计:35.1%中学生热衷玄幻、武侠、爱情等网络文学,32.5%中学生热衷于时尚娱乐等类怍品的阅读。这些作品没经过筛选和历史的积淀,鱼龙混杂,容易误导青少年, 使学生的思想受影响,荒废学业,走上歧途。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1日,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正式实施。首个“民宿标准”明确指出;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民宿从英国的家庭式招待而来,意即“宿在民居”,民宅、休闲中心、农庄、农舍、牧场等都可以归纳成民宿。民宿主要有三大类:以普通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民宿,以福建鼓浪屿为代表的城市民宿,还有像云南大理等古城镇旅游带起来的特色民宿。近年来,民宿作为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的经济形式在各地蓬勃兴起,凭借着“本地文化”“艺术设计”“独特体验”等标签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民宿融合当地文化和风光也确实会给游客更好的体验。《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显示,在被问及为何选择民宿作为休闲住宿落脚点时,有64%的消费者将“民宿有特色”作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
A.民宿是指当地居民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B.“民宿有特色”是多数消费者选择民宿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民宿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C.民宿作为新型非标准住宿业态的经济形式在各地兴起,吸引了众多游客。
D.民宿通常都具有本地的文化特色,是住酒店所不能感受到的。
【小题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统计图,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两点主要信息。
【小题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探究民宿在各地蓬勃发展的原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