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合金的种类很多,用途非常广泛,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和电器的零件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称量10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mL稀盐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求:
(1)m的数值是 ______ .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 15 | 15 | 15 |
生成氢气的质量(g) | 0.04 | m | 0.02 |
试求:
(1)m的数值是 ______ .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单选题- (共11题)
2.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 B.
纺纱织布
C.
烧制瓷器 D.
冶炼生铁
A.


C.


4.
教材中的图表、数据等能给我们的学习提供许多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某些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
C.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依据之一 |
D.根据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的数目 |
5.
化学家拉瓦锡将“精确定量”的概念引入化学实验,他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就是加热氧化汞粉末得到了汞和氧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说明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
B.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
C.该实验可说明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变化的 |
D.该实验可说明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改变的 |
6.
掌握分类的方法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以下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A.氢气、氯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 |
B.碳酸氢铵、葡萄糖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
C.硝酸钾、氨气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 |
D.石油、波尔多液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
7.
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进行推理,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B.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一定呈酸性 |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 |
D.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比空气轻 |
11.
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粗盐提纯的步骤可简单的概括为:溶解﹣过滤﹣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需要查阅资料,了解食盐在室温时的溶解度 |
B.粗盐若未能充分溶解,则实验结果中食盐的含量将偏低 |
C.过滤后得到的滤渣是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
D.蒸发时需将滤液全部蒸干再停止加热 |
3.多选题- (共1题)
13.
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
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
4.填空题- (共1题)
14.
自然界里丰富多彩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化学就像一架“显微镜”,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深入认识和研究物质,使我们学会了“用微观眼光看世界”。
(1)若“
”表示一个甲烷分子,则“
”表示____(填写化学符号),甲烷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2)水通入直流电后可分解,以下图片是水分解过程中微粒变化的部分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若“


(2)水通入直流电后可分解,以下图片是水分解过程中微粒变化的部分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实验题- (共1题)
15.
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 。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
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 。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
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1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