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雪野镇中心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96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6

1.计算题(共2题)

1.
现有40g质量分数10%的硝酸钾溶液,(写算式与结果)计算: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g,
(2)若加入10g水,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______.
(3)若加入10g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_____.
(4)若让该溶液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g。
(5)若让该溶液质量分数变为20%,需蒸发水的质量为______g。
2.
某同学想配制200克4.9%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_____?需要水多少克_____?(浓硫酸的密度1.8g/ml)

2.单选题(共16题)

3.
下列各项措施能使固体物质溶解度改变的是(  )
A.升高温度B.增加溶剂C.搅拌D.增大压强
4.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50g水中加入了20g食盐,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
A.70gB.66gC.68gD.136g
5.
某混合物其组成特点是“各成分彼此完全混合,处处相同”,这种混合物不可能是(  )
A.食盐水B.黄泥水C.空气D.盐酸
6.
某洗涤剂的pH为12,向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的颜色呈(   )
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7.
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8.
鲜肉是日常主要的食品之一,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据资料,pH鱼肉的新鲜度的关系为:新鲜肉pH为5.8~6.2;次鲜肉6.3~6.6;变质肉6.7以上。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
A.变弱B.变强C.不变D.无法确定
9.
一种抗生素为粉末状固体,每瓶含0. 5g,注射时应配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则使用时每瓶至少需加入蒸馏水(  )
A. 1.5mL    B. 2mL C. 3mL D. 4mL
10.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均一、稳定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1.
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
12.
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 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13.
某温度时,将20g KNO3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饱和,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m(溶质):m(溶剂)=20:120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降温后,有固体析出
14.
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在冬天气温为5℃时配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在夏天气温为38℃时(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溶液变浑浊
B.溶液变为不饱和
C.溶液质量变小
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15.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16.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出现的操作失误,会引起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左盘,但未使用游码
B. 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
C.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D. 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17.
实验室用蔗糖配制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5.0g蔗糖
B.用量程为1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C.溶解蔗糖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18.
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钙、消石灰、CaO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D.氢氧化钠、烧碱、NaOH

3.选择题(共4题)

19.

计算: 12 +( 12﹣1﹣(3﹣π)0﹣|1﹣4cos30°|

20.

判断对错.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22.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减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4.多选题(共2题)

23.
A图是物质M和N的溶解度曲线。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N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有未溶解的M、N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中的固体减少,乙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
A.浓硫酸B.硝酸铵固体C.氯化钠D.氢氧化钠固体
24.
人被蚊虫叮咬后,会出现皮肤痛痒,这是蚊虫分泌出的蚁酸所致。下表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果要减轻痛痒,你认为应涂抹下表物质中的(   )
 
A
B
C
D
物质
食醋
肥皂水
牛奶
鸡蛋清
pH
2.4----3.0
9.5---10.5
6.3----6.6
7.6---8.0
 
A.AB.BC.CD.D

5.填空题(共6题)

25.
烧开水,煮沸前会看到壶底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这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除去,原理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7.
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溶液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一)请举例否定下列错误认识: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__溶液是有颜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_不是溶液,但均一稳定。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_可以作为溶质,但不是固体。
(二)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________作用;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用汽油除去油污,两种方法除油污原理______(相同、不相同)
(三)结晶是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__的物质采用__________结晶的方法,如硝酸钾;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__的物质采用__________结晶的方法,如氯化钠。
28.
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瓶是稀盐酸,区别它们的方法有多种,请你简要写出其中三种方法(不写具体操作规程现象,用不同类别的试剂):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______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方法.
(3)t2℃时,将15克甲放入装有50克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5)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的方法:________
30.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能”或“不能”)。
(3) 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填写选项序号)。
A c>a=b    B a=b>c C a>b>c D b>a>c

6.实验题(共2题)

31.
甲、乙两同学想了解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他们做了以下研究:
 
实 验 操 作
检测结果
甲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pH>7
乙同学
将pH试纸直接浸入碳酸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pH>7
 
(1)碳酸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填酸、碱、盐、氧化物)
(2)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可得出碳酸钠溶液酸碱性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操作,你认为_________同学操作不规范。为什么?_____________。
(4)如果实验室没有pH试纸,又要一次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性,可选用__________试液来进行实验。
32.
实验室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下图是小军实验操作过程示意图:

(1)图中一处明显错误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改正操作后,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①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配制该溶液需要NaCl固体_____g,需要水_______mL(ρ=1g/mL),需要用_______mL的量筒(填“50mL”、“100mL”或“200mL”)量取.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
(4)在量取蒸馏水体积时,若俯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配制完溶液装瓶存放的过程中,溶液洒落,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低”或“偏高”“不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4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