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g,
(2)若加入10g水,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______.
(3)若加入10g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_____.
(4)若让该溶液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g。
(5)若让该溶液质量分数变为20%,需蒸发水的质量为______g。
2.单选题- (共16题)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
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
A.变弱 | B.变强 | C.不变 | D.无法确定 |
A. 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 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A.m(溶质):m(溶剂)=20:120 |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
C.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D.降温后,有固体析出 |

A.溶液变浑浊 |
B.溶液变为不饱和 |
C.溶液质量变小 |
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
A.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左盘,但未使用游码
B. 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
C.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D. 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A.用托盘天平称取5.0g蔗糖 |
B.用量程为1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
C.溶解蔗糖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
3.选择题- (共4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4.多选题- (共2题)

A.浓硫酸 | B.硝酸铵固体 | C.氯化钠 | D.氢氧化钠固体 |
| A | B | C | D |
物质 | 食醋 | 肥皂水 | 牛奶 | 鸡蛋清 |
pH | 2.4----3.0 | 9.5---10.5 | 6.3----6.6 | 7.6---8.0 |
A.A | B.B | C.C | D.D |
5.填空题- (共6题)
(一)请举例否定下列错误认识: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__溶液是有颜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_不是溶液,但均一稳定。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_可以作为溶质,但不是固体。
(二)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________作用;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用汽油除去油污,两种方法除油污原理______(相同、不相同)
(三)结晶是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__的物质采用__________结晶的方法,如硝酸钾;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____的物质采用__________结晶的方法,如氯化钠。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______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方法.
(3)t2℃时,将15克甲放入装有50克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5)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的方法:________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能”或“不能”)。
(3) 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填写选项序号)。
A c>a=b B a=b>c C a>b>c D b>a>c
6.实验题- (共2题)
| 实 验 操 作 | 检测结果 |
甲同学 |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pH>7 |
乙同学 | 将pH试纸直接浸入碳酸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pH>7 |
(1)碳酸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填酸、碱、盐、氧化物)
(2)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可得出碳酸钠溶液酸碱性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操作,你认为_________同学操作不规范。为什么?_____________。
(4)如果实验室没有pH试纸,又要一次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性,可选用__________试液来进行实验。

(1)图中一处明显错误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改正操作后,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①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配制该溶液需要NaCl固体_____g,需要水_______mL(ρ水=1g/mL),需要用_______mL的量筒(填“50mL”、“100mL”或“200mL”)量取.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
(4)在量取蒸馏水体积时,若俯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配制完溶液装瓶存放的过程中,溶液洒落,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低”或“偏高”“不变”)。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4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