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硫酸铜质量列出求解样品中铁的质量(x)的比例式 ;
(3)a的数值为 ;
(4)若向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40.8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5)工业上若要得到120t上述铁粉,需要含杂质(杂质不含铁元素)20%的赤铁矿的质量是 .
2.单选题- (共10题)
A.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2H202

B. 用天然气作燃料 CH4+202

C. 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D. 用熟石灰制生石灰 CaO+H20═Ca(OH)2化合反应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
B.太阳能、核能、氢能等属于新能源 |
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
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
D.t2℃时,向60g甲固体中加入50g水,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05g溶液 |
选项 | 事 实 | 解 释 |
A |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 分子不断运动 |
B | 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C |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 水分子体积变大 |
D |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Cl- |
A.A | B.B | C.C | D.D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MnO2 | KCl | 适量水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B | CO2 | H2 | 足量氧气 | 点燃 |
C | NaOH溶液 | Ca(OH)2 | 适量Na2CO3溶液 | 过滤 |
D | 稀盐酸 | 硝酸 | 适量硝酸银溶液 | 过滤 |
A.A | B.B | C.C | D.D |
选项 | 需区分的物质 | 方法一 | 方法二 |
A | 硬水和软水 | 观察是否澄清 | 加肥皂水搅拌 |
B | 氧气和二氧化碳 | 观察颜色 | 加入澄清石灰水 |
C |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 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化 | 加水溶解后加硫酸铜溶液 |
D | 黄铜和黄金 | 分别滴加硫酸锌溶液 | 加热后观察颜色 |
A.A | B.B | C.C | D.D |
3.选择题- (共18题)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 | 苏联 |
1947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 1949年1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组委员会 |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 | 苏联 |
1947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 1949年1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组委员会 |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应指( )
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
4.多选题- (共1题)
5.填空题- (共4题)
①洗手洗脸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②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③洗涤衣物时选用无磷洗衣粉; ④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⑤用淘米水浇花; ⑥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请你从爱护水资源措施的角度,将上述做法平均分为两类:其中一种分类标准是(1)__________________,包括事例有(2)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请写出汽车尾气中的两种主要污染物 ;
(2)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你的一种具体做法 .

(1)将C、D、E三个圆画到图中适当的位置,并标出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
(2)写出A与B反应的现象 ;
(3)写出有氢氧化钠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实验题- (共2题)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出四种溶液?
[进行实验]甲同学实验如图所示:由此甲同学认为A一定不是

[表达与交流]甲同学向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则甲同学的结论:A是氯化钡溶液.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结论,乙同学的理由是 .
于是乙同学另取少量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一种试剂是 溶液,
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由此证明了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同时确定了
A.乙同学继续实验如图所示: |

[收集证据]观察到C中产生气泡,D中产生白色沉淀.
[解释与结论]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同学最终通过实验区分出了四种溶液.
[反思与评价]请指出甲同学区分上述四种溶液时,在实验方法上的一点不足之处 .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8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