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835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3/11/28

1.简答题(共1题)

1.
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有关信息如下:
①银白色的金属;②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③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开;④常温下,钠与氧气、水等均能快速反应;⑤钠在高温高压时可以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钠(NaH)。 
(1)上述信息中,属于钠的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
(2)信息⑤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物质的性质可以决定其保存方法。在实验室里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决定该保存方法的性质是

2.选择题(共6题)

2.某同学在做“研究弹簧的形变量与外力的关系”实验时,将一轻弹簧竖直悬挂并让其自然下垂,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在其下部施加竖直向下的外力F,测出弹簧的总长L,改变外力F的大小,测出几组数据,作出F﹣L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由图可知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blank#}1{#/blank#}  c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blank#}2{#/blank#}N/m.

3.将轻质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有一轻质薄片,薄片与一小球接触而不固连;弹黃处于原长时,小球恰好在桌面边缘,向左推小球,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到水平地面.测量出小球质量m、平抛运动的竖直位移h以及{#blank#}1{#/blank#},就可以测出弹黄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为{#blank#}2{#/blank#}(结果用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4.在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形变量x作出的F﹣x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blank#}1{#/blank#}N/m.如果将实验中两个一模一样的弹簧串接起来做成一个新弹簧,其劲度系数为{#blank#}2{#/blank#}N/m.

5.为了探究弹簧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某同学选了A、B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的原因是{#blank#}1{#/blank#}.弹簧B的劲度系数为{#blank#}2{#/blank#}N/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blank#}3{#/blank#}(选填“A”或“B”).

6.为了探究弹簧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某同学选了A、B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的原因是{#blank#}1{#/blank#}.弹簧B的劲度系数为{#blank#}2{#/blank#}N/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blank#}3{#/blank#}(选填“A”或“B”).

7.某同学在研究学习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如下问题:一轻弹簧竖直悬挂在某一深度为h=25.0cm,且开口向下的小筒中(没有外力作用时弹簧的下部分位于筒内,但测力计可以与弹簧的下端接触),如图甲所示.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出筒的下端弹簧的长度L.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L0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该同学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弹力F,作出F﹣L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F与L的函数关系式为{#blank#}1{#/blank#}(用k、L0、h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blank#}2{#/blank#}N/m,弹簧的原长L0={#blank#}3{#/blank#}cm.

3.单选题(共4题)

8.
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的信息是
A. 硫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
B. 硫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 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 每32份质量的硫与16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8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9.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铁
10.
航天科技测知金星大气层中的某种气体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52.94%,则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A. CO B. CO2 C. C3O2 D. C2O3
11.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C.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大约是:、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4.填空题(共6题)

12.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
(1)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的原因:

(2)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①甲同学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 g,木炭充分灼烧后的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n g,m和n的关系为m    n (选填“>”、“<”或“=”)。
②乙同学测定的数据有:铜片的质量x g,铜片充分加热后的质量y g,x和y的关系为x    y(选填“>”、“<”或“=”)。
③丙同学测定的数据有:铁钉、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a g,铁钉、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 b g,a和b的关系为a    b(选填“>”、“<”或“=”)。
④上述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选填“甲”、“乙”、“丙”)。
13.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选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3)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4)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14.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如下图)。现有氯化钠、氮气、镁三种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图中对应的位置。

(2)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2个氢原子    ; ②氩气    ; 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③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若集气瓶中未预先加少量水,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
(2)图2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实验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3)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方法如图3所示,点燃氢气时,_____________表明气体不纯。
16.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端玻璃管与负极端玻璃管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2)若用图2所示装置来净化天然水,其所起的作用是 (选填序号)。
A.能杀菌消毒 B.能得到纯水
C.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D.能使天然水变澄清
(3)图3中,自来水厂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选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若要检验本地区的自来水是否为硬水,常选用的物质是  
17.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若选用A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3)若选用B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化学方程式是     
(4)可选用D装置或E装置收集氢气,原因分别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选择题:(6道)

    单选题:(4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