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词书写- (共1题)
1.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______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
(2)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kǎi)______万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yīn)______蔽? (冰心《荷叶·母亲》)
(4)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______赏,这是荒原,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______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
(2)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kǎi)______万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yīn)______蔽? (冰心《荷叶·母亲》)
(4)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______赏,这是荒原,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2.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数人饮之不足(____)
(2)乃左手持卮(____)
(3)遂饮其酒(____)
(4)终亡其酒(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小题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数人饮之不足(____)
(2)乃左手持卮(____)
(3)遂饮其酒(____)
(4)终亡其酒(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小题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3.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逾矩(____)
(2)人不堪其忧(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4)逝者如斯夫(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逾矩(____)
(2)人不堪其忧(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4)逝者如斯夫(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4.
现代文阅读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慵懒地倚着,像是饮了一夜的佳酿,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的,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小题1】本文围绕着“奶奶的粽子”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奶奶包粽子的灵活、_______________、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的。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小题3】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慵懒地倚着,像是饮了一夜的佳酿,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的,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小题1】本文围绕着“奶奶的粽子”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奶奶包粽子的灵活、_______________、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的。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小题3】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语言表达- (共1题)
5.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俄而雪骤(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 (4)太丘舍去(____)
(5)思而不学则殆(____)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
(7)东临碣石(____) (8)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
(1)俄而雪骤(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 (4)太丘舍去(____)
(5)思而不学则殆(____)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
(7)东临碣石(____) (8)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6.
阅读下面图片,完成小题。

【小题1】阅读图片内容,说说该图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小题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对图片的理解,对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做法加以评析。
2017年11月9日“消防日”,某校展开消防灭火演练,七年级甲同学拿起灭火器面对风向,距火源5米开外,对准火焰顶部喷射,未能灭火;乙同学迅速打开消火栓灭火成功,快速收起消防水带恢复原状态。在最后演练点评中,这两位同学都受到批评。
【小题4】该图片设计者是如何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小题1】阅读图片内容,说说该图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小题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灭火器比较轻便,皆可单手操作。 |
B.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都需要按照一定操作步骤。 |
C.消火栓水压较高,可以用来洗地、洗车等。 |
D.校园消火栓箱的玻璃箱门易碎,应当在其前放张隔离桌。 |
2017年11月9日“消防日”,某校展开消防灭火演练,七年级甲同学拿起灭火器面对风向,距火源5米开外,对准火焰顶部喷射,未能灭火;乙同学迅速打开消火栓灭火成功,快速收起消防水带恢复原状态。在最后演练点评中,这两位同学都受到批评。
【小题4】该图片设计者是如何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