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阅读题- (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 ② 分离提纯 ③ 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 ② 分离提纯 ③ 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实验室利用下图装置测量久置于空气中NaOH样品的纯度。取2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在量程范围内,气体的密度为1.95 g/L) 请回答下列问题。
友情提示: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也不与之反应。

(1)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
(2)写出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果样品的质量是准确的,但实际测得样品中NaOH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
(4)若气体测量装置部分改为右图甲、乙管的装置,要保证容器内气压与大气压一致的操作是 。
友情提示: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也不与之反应。

(1)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
(2)写出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果样品的质量是准确的,但实际测得样品中NaOH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
(4)若气体测量装置部分改为右图甲、乙管的装置,要保证容器内气压与大气压一致的操作是 。
3.流程题- (共1题)
3.
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上述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_。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上述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_。
4.推断题- (共1题)
4.
某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铜,将废水处理可得到铜和铁红(氧化铁)两种产品,过程如下图所示(废水中的其他物质不参与反应):

(1)过程①和过程②充分反应后都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写出过程①和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1)过程①和过程②充分反应后都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写出过程①和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共8题)
9.
苏州的“碧螺春”享誉全国。“碧螺春”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7∶23
D. 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7∶23
D. 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6.选择题- (共5题)
14.
请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 。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④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古诗词中许多诗句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言精意丰。李白《行路难》中“ , “,用姜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施展宏伟抱负的愿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 ”,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7.填空题- (共2题)
18.
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微观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2)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2)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8.实验题- (共2题)
20.
水是生命之源。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如图实验中得到氢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填“1”或“2”)。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
(3)生活中常用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如图实验中得到氢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填“1”或“2”)。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
(3)生活中常用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5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