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寨安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518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5

1.流程题(共1题)

1.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合成氨工艺的主要流程如图1:

(1)合成塔中的反应必须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进行,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2)生产过程中从合成塔中输出的气体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中生产过程中可重复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H2
N2
O2
NH3
沸点/℃(1.01×105Pa)
-252
-195.8
-183
-33.35
 
在1.01×105Pa时,欲将NH3与N2、H2分离,最好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之间.
(5)图2是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由图可知两种反应物N2与H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该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填写化学符号).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在老师的指导下,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KClO3)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KClO3的熔点约为356℃,MnO2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KClO3和MnO2混合物中,KClO3和MnO2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如图:
请回答问题:
(1)分析图2KClO3分解温度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
(2)分析图2在KClO3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
(3)分析图3KClO3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当物质配比为1:2是KClO3分解温度约为___℃。
(4)为证实MnO2的催化作用,小组同学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检查气密性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MnO2和KClO3,塞紧橡皮塞
________

分别先后加热MnO2和KClO3,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加热___(填“左”或“右”)侧支管后,带火星木条复燃
________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MnO2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________
 
请回答:
①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
②步骤Ⅳ中,将MnO2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KClO3中的操作方法是___.

③步骤Ⅳ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MnO2是KClO3分解的催化剂___(填“能”或“不能”),如不能,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MnO2的___和___不变。
(5)将29.4gKClO3和MnO2混合物以5:1配比加热至完全反应,如图5中的值应为___。
A. 4.9   B.9.6    C.14.9  D.19.8.

3.简答题(共1题)

3.
如图1是实验室净化天然水的思路:
(1)原理分析:
①请选用下列“关键词”填写在上述思路方框内空白处。
沉降 蒸发 过滤 蒸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选用“获得”或“失去”填写在上述思路短线处。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净化过程是将混合物分离为纯净物的过程。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差异,然后利用其差异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离。过滤就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___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2)操作技能
①在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在“一贴”中用圆形滤纸折叠制作过滤器时,图示2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_(填序号);在“二低”中待过滤的液体超过滤纸边缘,其后果是____;
“三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3蒸馏装置中,其中表面皿的作用是_______;石棉网的作用是_______.
(3)迁移应用
上海世博园区内分布着许多“直饮水机”,其水处理过程如图4:
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其它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这个分离过程属于_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_______.
A.吸附杂质B.过滤C.结晶D.杀菌消毒。

4.单选题(共10题)

4.
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S+O2SO2B.4Al+3O22Al2O3
C.P+O2PO2D.Mg+O2MgO2
5.
如图是某种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甲和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1∶4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1
6.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    质




反应前质量(g)
4
18
10
1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
21
10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2:11
C.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 9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0g
7.
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B.32C.48D.64
8.
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13153I和12753I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9.
根据图示信息和已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镁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电子
C.当X=8时,该微粒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镁离子与氯离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10.
三甲基一氯硅[(CH33SiCl]是一种生产有机硅化合物的原料,遇火能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与水接触可产生盐酸.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三甲基一氯硅时应密封防水
B.三甲基一氯硅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C.三甲基一氯硅属于有机化合物
D.三甲基一氯硅由碳、氢、硅、氯四个原子构成
11.
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B.氧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
12.
下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 D. 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13.
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AB.BC.CD.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