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枫港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516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2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
(a)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①将3.0g氯酸钾和1.0g二氧化锰均匀混合加热;
②将xg氯酸钾和1.0g氧化铜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氧气的快慢。
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中x的值应为_____。
(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Fe2O3也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氯酸钾
580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350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1∶1)
370

氯酸钾、Fe2O3(质量比1∶1)
390
 
由实验________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
(b)乙探究了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某种因素。实验记录如下: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过氧化氢的浓度
二氧化锰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VO2

50.0g
1%
0.1g
9mL

50.0g
2%
0.1g
16mL

50.0g
4%
0.1g
31mL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氧化氢分解得越快。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如图)应该选择:_______。(填字母)
 
2.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1)如图A仪器的名称是____,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

2.简答题(共1题)

3.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2克制取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50%的氯酸钾分解,将剩余的固体冷却后称量,其质量为10.08克,求原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各多少克?

3.单选题(共14题)

4.
医务人员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伤者处理伤口时,伤口上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成的气体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
B.伤口处的生物酶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C.只有二氧化锰能够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产生氧气
D.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5.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B.
C.D.
6.
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铝和氧气 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    质




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0
6
31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8g
8.
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 1:1 B. 2:1 C. 4:1 D. 5:1
9.
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B.C.D.
10.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B.该元素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
D.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实际质量为40.08g
11.
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分子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B.丙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8
C.丙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质子
12.
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x,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则x为(  )
A. 2 B. 3   C. 4   D. 6
13.
下列实验中会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D.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14.
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5.
过滤操作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滤纸用水润湿紧贴在漏斗壁上,不留气泡B.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C.为加快过滤,可用玻璃棒搅动过滤器中的液体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16.
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17.
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4.选择题(共5题)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流经青、藏、川、滇四省区,至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后称“长江”。金沙江约占长江干流全长和总落差的55%和95%,水能资源的富集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是我国规划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

    材料二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是亚洲地区的特有物种。松茸常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海拔1600~3200米的山坡上,与松、栋属的树木须根发生共生关系,形成菌根。松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造物主的奇迹。在全球松茸产区中,我国香格里拉产区是松茸产量最高的地区,年产量约占中国松茸总产量的70%,以及全球总产量的33%。

    材料三 金沙江下游河段梯形水电站规划及香格里拉松茸产区示意图

19.

关于系统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如下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21.

背一背,填一填。

众人拾柴{#blank#}1{#/blank#}。

一花独放不是春,{#blank#}2{#/blank#}。

天时不如地利,{#blank#}3{#/blank#}。

22.

背一背,填一填。

众人拾柴{#blank#}1{#/blank#}。

一花独放不是春,{#blank#}2{#/blank#}。

天时不如地利,{#blank#}3{#/blank#}。

5.实验题(共1题)

23.
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能否不用气球,改为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且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该同学联想到以前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也用到红磷,且当时红磷必须过量,请解释原因。________。经过分析该同学认为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红磷也应过量,你认为她的观点正确吗?并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该同学为了验证锥形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用如下方法:打开瓶塞,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锥形瓶,发现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剩余。请你评价其实验方法正确与否,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