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三中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502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0

1.科学探究题(共1题)

1.
某同学在家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具有哪些性质?选择其中一点性质,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分子的性质有:①_______;②________。
(2)我选择分子的____(填序号)性质进行探究。
(3)下表是我设计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滴1~2滴酒精
过一会儿酒精消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计算题(共1题)

2.
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分子中C、H、O、N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合格奶粉每100g中含蛋白质约18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定某奶粉每100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奶粉_________。

3.简答题(共2题)

3.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请回答:
(1)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
(2)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标签一定要向着手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 的原因是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4.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河流水质情况调查”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现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河流某段取出水样,观察,发现比较浑浊,老师建议首先采用明矾净化。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将用明矾处理后的水过滤,可得澄清的水。过滤时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实验室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上述过滤后的水放在大试管中,滴加1~2滴肥皂水并振荡,未见产生大量泡沫,说明该河流水是___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4)研究报告提出了下列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禁止沿河的工厂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中
②禁止流域内的农民使用化肥和农药
③沿河城市生活污水须净化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河中
④向河中投放洗衣粉、肥皂粉以除去水中的油污

4.单选题(共8题)

5.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高粱酿酒B.炸药开路C.石头雕刻D.牛奶发酵
6.
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原因是冰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D.宇宙航天需要氧气——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
7.
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 表示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  (  )
A.原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B.属于同种元素
C.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不同D.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8.
抗癌新药西达苯胺的化学式为C22H19FN4O2,下列关于西达苯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西达苯胺是混合物
B.西达苯胺由48个原子构成
C.西达苯胺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2∶19
D.西达苯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9.
在化学符号①NO2②2CO ③Ca2+④H2O2⑤2OHSO4中,关于数字“2”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③⑤
C.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⑥
D.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某种原子个数的是①④
10.
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11.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的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C.水分解可以得到氢气,因此水是廉价且清洁的能源物质
D.水的软化是将海水变成可饮用的淡水
12.
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闻气体气味 C. 塞进橡皮塞  D. 量筒读数

5.填空题(共3题)

13.
请你用化学用语填空:
(1)4个氢分子_____;(2)3个氢氧根离子______;(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
14.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______相同。
(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________元素过渡到______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4)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
(5)核电荷数为12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
(6)原子序数为8和14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15.
水和空气都是人类重要的资源。
(1)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我们这个空间确实有空气的存在?______;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实验原理时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答出两条即可)。
(2)人如果不吃饭,也许还能活上几周,但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我市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请你提出一条节约用水的措施:______。
(3)水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元素”。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的电解
b.水的蒸发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4)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如果想知道得到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我们可以用______来检验。

6.实验题(共2题)

16.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带橡皮塞和导管的集气瓶内的体积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
②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弹簧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步骤③中打开弹簧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
(3)该实验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该实验测出的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①红磷量不足;②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③装置气密性不好;④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
17.
根据下列装置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氧气,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2)用B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当看到有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
(3)C装置也可用来收集氧气,如图放置时,氧气应从________(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C装置中充满水时,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__端通入。
(4)用A、B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直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①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②铁夹未夹在试管中上部;③酒精灯中酒精超过了容积的 ;④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⑤氧气收集完毕后,未从水中移出导管便熄灭酒精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