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化合物I具有贝类足丝蛋白的功能,可广泛用于表面化学、生物医学、海洋工程、日化用品等领域。其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I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E和F反应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由G和H反应生成I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4)仅以D为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X是I的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1:1。写出两种符合要求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本题信息,试写出以1-丁烯为原料制取
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原料任选)__________。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I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E和F反应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由G和H反应生成I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4)仅以D为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X是I的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6:2:1:1。写出两种符合要求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本题信息,试写出以1-丁烯为原料制取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2.
铁、钴、镍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铁、钴、镍的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
(2)酞菁钴分子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中心离子为钴离子,酞钴分子中与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的氮原子的编号是_______(填1、2、3、4),三种非金属原子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氮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

(3)Fe(CO)x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Fe(CO)x,晶体属于_______(填晶体类型),若配合物Fe(CO)x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电子数之和为18,则x=________。
(4)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pm和78pm,则熔点NiO______FeO(填“>”“<”或“=”),原因是_________。
(5)NiAs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①镍离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
②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晶体密度为pg·cm-3,则该晶胞中最近的Ni2+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写出计算表达式)
(1)铁、钴、镍的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
(2)酞菁钴分子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中心离子为钴离子,酞钴分子中与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的氮原子的编号是_______(填1、2、3、4),三种非金属原子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氮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

(3)Fe(CO)x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Fe(CO)x,晶体属于_______(填晶体类型),若配合物Fe(CO)x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电子数之和为18,则x=________。
(4)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pm和78pm,则熔点NiO______FeO(填“>”“<”或“=”),原因是_________。
(5)NiAs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①镍离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
②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晶体密度为pg·cm-3,则该晶胞中最近的Ni2+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写出计算表达式)
3.
索氏提取法是测定动植物样品中粗脂肪含量的标准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如图装置,用无水乙醚等有机溶剂连续、反复、多次萃取动植物样品中的粗脂肪。具体步骤如下:
①包装: 取滤纸制成滤纸筒,放入烘箱中干燥后,移至仪器X中冷却至室温,然后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质量记作a; 在滤纸筒中包入一定质量研细的样品,放入烘箱中干燥后,移至仪器X 中冷却至室温,然后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质量记作b。
②萃取: 将装有样品的滤纸筒用长镊子放入抽提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醚,使滤纸筒完全浸没入乙醚中,接通冷凝水,加热并调节温度,使冷凝下滴的无水乙醚呈连珠状,至抽提筒中的无水乙醚用滤纸点滴检查无油迹为止(大约6h~12h)。
③称量: 萃取完毕后,用长镊子取出滤纸筒,在通风处使无水乙醚挥发,待无水乙醚挥发后,将滤纸筒放入烘箱中干燥后,移至仪器X 中冷却至室温,然后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质量记作c。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三次使用的仪器X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为提高乙
醚蒸气的冷凝效果,索氏提取器可选用下列_______(填字母) 代。

a 空气冷凝管 b 直形冷凝管 c 蛇形冷凝管
(2) 实验中必须十分注意乙醚的安全使用,如不能用明火加热、室内保持通风
等。为防止乙醚挥发到空气中形成燃爆,常在冷凝管上口连接一个球形干燥管,其中装入
的药品为_______(填字母)。

a 活性炭 b 碱石灰 c P2O5 d 浓硫酸
无水乙醚在空气中可能氧化生成少量过氧化物,加热时发生爆炸。检验无水乙醚中是否含有过氧化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中需控制温度在70℃~80℃之间,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应采取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当无水乙醚加热沸腾后,蒸气通过导气管上升,被冷凝为液体滴入抽提筒中,当液面超过回流管最高处时,萃取液即回流入提取器(烧瓶)中……该过程连续、反复、多次进行,则萃取液回流入提取器(烧瓶) 的物理现象为_______。索氏提取法与一般萃取法相比较,其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数据处理: 样品中纯脂肪百分含量_________(填“<”、“>”或“=”) (b-c)/(b-a)×100%;测定中的样品、装置、乙醚都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否则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包装: 取滤纸制成滤纸筒,放入烘箱中干燥后,移至仪器X中冷却至室温,然后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质量记作a; 在滤纸筒中包入一定质量研细的样品,放入烘箱中干燥后,移至仪器X 中冷却至室温,然后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质量记作b。
②萃取: 将装有样品的滤纸筒用长镊子放入抽提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醚,使滤纸筒完全浸没入乙醚中,接通冷凝水,加热并调节温度,使冷凝下滴的无水乙醚呈连珠状,至抽提筒中的无水乙醚用滤纸点滴检查无油迹为止(大约6h~12h)。
③称量: 萃取完毕后,用长镊子取出滤纸筒,在通风处使无水乙醚挥发,待无水乙醚挥发后,将滤纸筒放入烘箱中干燥后,移至仪器X 中冷却至室温,然后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质量记作c。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三次使用的仪器X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为提高乙
醚蒸气的冷凝效果,索氏提取器可选用下列_______(填字母) 代。



a 空气冷凝管 b 直形冷凝管 c 蛇形冷凝管
(2) 实验中必须十分注意乙醚的安全使用,如不能用明火加热、室内保持通风
等。为防止乙醚挥发到空气中形成燃爆,常在冷凝管上口连接一个球形干燥管,其中装入
的药品为_______(填字母)。

a 活性炭 b 碱石灰 c P2O5 d 浓硫酸
无水乙醚在空气中可能氧化生成少量过氧化物,加热时发生爆炸。检验无水乙醚中是否含有过氧化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中需控制温度在70℃~80℃之间,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应采取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当无水乙醚加热沸腾后,蒸气通过导气管上升,被冷凝为液体滴入抽提筒中,当液面超过回流管最高处时,萃取液即回流入提取器(烧瓶)中……该过程连续、反复、多次进行,则萃取液回流入提取器(烧瓶) 的物理现象为_______。索氏提取法与一般萃取法相比较,其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数据处理: 样品中纯脂肪百分含量_________(填“<”、“>”或“=”) (b-c)/(b-a)×100%;测定中的样品、装置、乙醚都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否则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
工业上可用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和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为主要原料制备高性能磁性材料碳酸锰(MnCO3)。其工业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溶浸工序中原料的浸出率,除了可以搅拌、将矿石研磨粉碎以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两条)________。
(2)副产品A的化学式是_______。
(3)净化工序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Ca2+等杂质。若测得滤液中c(F-)=0.01 mol·L-1,则滤液中残留的c(Ca2+)=____〔已知:Ksp(CaF2)=1.46×10-10〕。
(4)沉锰工序中,加入NH4HCO3后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同时有浅红色的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沉锰工序中判断沉淀已经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5)已知MnCO3难溶于水和乙醇,潮湿时易被空气氧化,100℃开始分解。工业上一般用少量C2H5OH洗涤的原因是________。
(6)溶浸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请完成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FeS2+___MnO2+___=___Fe3++__Mn2++____SO42-+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溶浸工序中原料的浸出率,除了可以搅拌、将矿石研磨粉碎以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两条)________。
(2)副产品A的化学式是_______。
(3)净化工序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Ca2+等杂质。若测得滤液中c(F-)=0.01 mol·L-1,则滤液中残留的c(Ca2+)=____〔已知:Ksp(CaF2)=1.46×10-10〕。
(4)沉锰工序中,加入NH4HCO3后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同时有浅红色的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沉锰工序中判断沉淀已经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5)已知MnCO3难溶于水和乙醇,潮湿时易被空气氧化,100℃开始分解。工业上一般用少量C2H5OH洗涤的原因是________。
(6)溶浸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请完成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FeS2+___MnO2+___=___Fe3++__Mn2++____SO42-+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5题)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OH含10NA个电子 |
B.1molC2H518OH与足量CH3COOH充分反应可得NA个H2O |
C.标准状况下,11.2L丙烯所含的极性共价键数为3NA |
D.常温下,将1mol铁加入到足量的浓硝酸中,生成NO2气体的体积大于67.2L |
6.
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制作技艺的最后一步使用的桐油(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可因自行聚合而固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2-丙二醇与甘油互为同系物 |
B.C17H33COOH 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共17种 |
C.天然桐油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D.桐油的自行聚合固化属于缩聚反应 |
7.
a、b、c、d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25℃时,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浓度均为0.1mol·L-1)的pH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b>a |
B.d元素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d>c |
D.b、c的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
8.
实验室验证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确定其产物的装置如图所示(已知:PdC12溶液遇CO能产生黑色的P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①的仪器还可以制取H2、NH3等气体 |
B.装置⑤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点燃酒精灯 |
C.装置②③中分别盛装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 |
D.装置⑥中有黑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是PdC12+CO+H2O=Pd↓+CO2+2HC1 |
9.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和PM10都是空气质量指数(AQI)的重要指标 |
B.汽车尾气中的NO2和CO2都是大气污染 |
C.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随意乱扔都能产生白色污染 |
D.含N 和P的大量污水任意排放都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
3.实验题- (共1题)
10.
为验证氧化性Cl2 > Fe3+> 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

实验过程:
Ⅰ.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各仪器中添加相应试剂
Ⅱ.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Ⅲ.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Ⅳ.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关闭K2
Ⅴ.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Ⅵ.打开K3和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关闭K3
VII. 更换试管D,重复过程V,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检验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
(2)B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实验Ⅱ通入N2的作用是____。
(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原因是____。
(5)若将制取的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使溶液褪色,其离子方程式为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下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 > Fe3+>SO2的是___(填“甲”“乙”“丙”)。

实验过程:
Ⅰ.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各仪器中添加相应试剂
Ⅱ.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Ⅲ.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Ⅳ.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关闭K2
Ⅴ.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Ⅵ.打开K3和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关闭K3
VII. 更换试管D,重复过程V,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检验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
(2)B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实验Ⅱ通入N2的作用是____。
(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原因是____。
(5)若将制取的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使溶液褪色,其离子方程式为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下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 > Fe3+>SO2的是___(填“甲”“乙”“丙”)。
| 过程Ⅳ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 过程Ⅵ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
甲 | 既有Fe3+又有Fe2+ | 有SO42- |
乙 | 有Fe3+无Fe2+ | 有SO42- |
丙 | 有Fe3+无Fe2+ | 有Fe2+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