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5题)
1.
元素周期表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以下所涉及的元素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列表如下,其中R2Q2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元素代号 | M | R | Q | T | X | Y | Z |
原子半径/nm | 0.037 | 0.186 | 0.074 | 0.102 | 0.150 | 0.160 | 0.099 |
主要化合价 | +1 | +1 | -2 | -2、+4、+6 | +3 | +2 | -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T<Z |
B.R、X、Y的单质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是X |
C.M与Q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 |
D.M、Q、Z都在第2周期 |
3.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线索
B.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可做催化剂的合金材料
C. 在IA、IIA族元素中,寻找制造农药的主要元素
D. 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A. 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线索
B.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可做催化剂的合金材料
C. 在IA、IIA族元素中,寻找制造农药的主要元素
D. 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4.
我国工业废水中几种污染物及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注:我国规定酸、碱废水pH的最大允许排放标准是大于6、小于9。
污染物 | 汞 | 镉 | 铬 | 铅 | 砷 | 氰化物 |
主要存在形式 | Hg2+ CH3Hg+ | Cd2+ | CrO42- Cr2O72- | Pb2+ | AsO33- AsO43- | CN- |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dm-3 | 0.05 | 0.1 | 0.5 | 1.0 | 0.5 | 0.5 |
注:我国规定酸、碱废水pH的最大允许排放标准是大于6、小于9。
A.Hg2+、Cd2+、Pb2+是重金属离子 |
B.对于pH>9的废水可用中和法处理 |
C.将CrO42-转化为Cr2O72-是用氧化还原的方法 |
D.在含有Hg2+的废水中加入Na2S,可使Hg2+转变成沉淀而除去 |
5.
我们的地球被大气包围着,大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烟产生的尼古丁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
B.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SO2的排放 |
C.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建材一定不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
D.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CO、NOx等的排放 |
2.实验题- (共3题)
6.
某学习小组学习了亚铁盐的性质后,欲探究Fe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HCO3溶液的反应。已知:Fe(OH)2和FeCO3均为白色沉淀,不存在Fe(HCO3)2。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如下:
(1)甲同学认为实验a中白色颗粒状沉淀是FeCO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取少量白色颗粒状沉淀,加入________,发现产生大量气泡。
(2)乙同学推测实验a的白色颗粒状沉淀中还可能含有Fe(OH)2,他将实验a中两种溶液体积均改成15 mL后再进行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能证明Fe(OH)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3)实验b中白色颗粒状沉淀主要成分也为FeCO3,写出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4)实验b中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主要原因是潮湿的FeCO3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5)乙同学反思,实验a中含有Fe(OH)2,实验b中几乎不含有Fe(OH)2,对比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
实验 | 试剂 | 操作及现象 | ||
试管(I) | 试管(II) | |||
![]() (试管容积为50 mL) | 实验a | 1.0 mol·L-1 FeSO4溶液 24 mL | 1.0 mol·L-1 Na2CO3溶液24mL | 倾倒完后,迅速用胶塞塞紧试管I的口部,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反应物充分混合 反应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放置1.5~2 h后,白色絮状沉淀转化为白色颗粒状沉淀 |
| 实验b | 1.0 mol·L-1 FeSO4溶液 10 mL | 1.0 mol·L-1 NaHCO3溶液 20 mL | 倾倒完后,迅速产生白色颗粒状沉淀和大量气泡。振荡,经2~4 min后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 |
(1)甲同学认为实验a中白色颗粒状沉淀是FeCO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取少量白色颗粒状沉淀,加入________,发现产生大量气泡。
(2)乙同学推测实验a的白色颗粒状沉淀中还可能含有Fe(OH)2,他将实验a中两种溶液体积均改成15 mL后再进行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能证明Fe(OH)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3)实验b中白色颗粒状沉淀主要成分也为FeCO3,写出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4)实验b中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主要原因是潮湿的FeCO3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5)乙同学反思,实验a中含有Fe(OH)2,实验b中几乎不含有Fe(OH)2,对比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
7.
市售食盐常有无碘盐和加碘盐(含KIO3和少量的KI)。
I. 某同学设计检验食盐是否为加碘盐的定性实验方法:
①取待检食盐溶于水,加入稀硫酸酸化,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振荡。
②为验证①中有I2生成,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少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
(1)若为加碘盐,则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②中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证明食盐含KIO3的现象是_________。
Ⅱ. 碘摄入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目前国家标准(GB/T13025.7)所用的食盐中碘含量测定方法:
①用饱和溴水将碘盐中少量的I-氧化成IO3-。
②再加入甲酸发生反应:Br2+HCOOH=CO2↑+2HBr。
③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KI,使之与IO3-完全反应。
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测定碘元素的含量。
I2+2Na2S2O3=2NaI+Na2S4O6
(1)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测定食盐碘含量过程中,Na2S2O3,与I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3)有人提出为简化操作将①、②省略,但这样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请分析偏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I. 某同学设计检验食盐是否为加碘盐的定性实验方法:
①取待检食盐溶于水,加入稀硫酸酸化,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振荡。
②为验证①中有I2生成,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少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
(1)若为加碘盐,则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②中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证明食盐含KIO3的现象是_________。
Ⅱ. 碘摄入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目前国家标准(GB/T13025.7)所用的食盐中碘含量测定方法:
①用饱和溴水将碘盐中少量的I-氧化成IO3-。
②再加入甲酸发生反应:Br2+HCOOH=CO2↑+2HBr。
③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KI,使之与IO3-完全反应。
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测定碘元素的含量。
I2+2Na2S2O3=2NaI+Na2S4O6
(1)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测定食盐碘含量过程中,Na2S2O3,与I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3)有人提出为简化操作将①、②省略,但这样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请分析偏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8.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O和Na2O2的反应,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其中E为实验前压瘪的气囊。
资料:除浅黄色的AgNO2难溶于水外,其余亚硝酸盐均易溶于水。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装置B补充完整,并标明试剂_____________。
(3)用无水CaCl2除去水蒸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一段时间后,D处有烫手的感觉,其中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直至颜色不再变化时,气囊E始终没有明显鼓起。
①学生依据反应现象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推断固体产物为NaN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证明的NaNO2生成,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资料:除浅黄色的AgNO2难溶于水外,其余亚硝酸盐均易溶于水。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装置B补充完整,并标明试剂_____________。
(3)用无水CaCl2除去水蒸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一段时间后,D处有烫手的感觉,其中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直至颜色不再变化时,气囊E始终没有明显鼓起。
①学生依据反应现象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推断固体产物为NaN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证明的NaNO2生成,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