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常州市七校九年级12月联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38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3/3/30

1.综合题(共1题)

1.
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右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则右图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______g.
(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只写一条)。
(5)反思:白磷燃烧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题(共1题)

2.
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组成,广泛用于制造板材、管材等,也用于铸造机械零件。为测定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取样品10 g,分四次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8.7
7.4
7
7
 
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3)加入的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写出计算过程)

3.单选题(共8题)

3.
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新鲜的水果榨成汁B.隔夜的剩饭变馊
C.活性炭净水器净化水D.湿衣服在太阳底下晒干
4.
“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商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已知“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12H34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塑化剂”由46个原子构成
B. “塑化剂”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 “塑化剂”是化合物
D. 商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
5.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用过氧化氢制氧气B.登山运动员携带氧气瓶
C.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D.用生铁制铁锅
6.
铁是人们广泛使用的金属,下列关于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纯净的生铁属于金属单质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人类的历史上铁器的使用早于铜器D.铁容器不能用来配制波尔多液
7.
菜刀在生活中有重要应用。下列情况中,菜刀腐蚀由快到慢的是()
①切青菜后用清水冲洗   ②切湿咸菜后未清洗    ③切肥猪肉后放置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8.
从化学反应2H2O 通电 2H2↑+O2↑,可得到下列信息,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B.每2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2:1
D.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读数B.液体取用C.过滤D.滴加液体
10.
  (  )
A.1∶1B.4∶3C.2∶3D.3∶2

4.选择题(共6题)

11.

下图表示某商品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Q1为变动前曲线,Q2为变动后曲线)。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以下变化中会导致Q1向Q2方向平行移动的是(    )

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②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③该商品的替代品价格升高④该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减少

12.若a<b<c,则函数f(x)=(x﹣a)(x﹣b)+(x﹣b)(x﹣c)+(x﹣c)(x﹣a)的两个零点分别位于区间(  )
13.

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请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高铁以其系统技术全面、设计时速高、建设成本低、建设工期短等优势,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一张最亮的名片,在坐实国内轨道交通市场、建成世界最大高速铁路网的同时,开始营销国外。面对当前中国高铁“走出去”难得的历史机遇。2014年底“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宣布合并,合并后的中国高铁将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高铁的发展对搞好企业经营有哪些启示?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高铁以其系统技术全面、设计时速高、建设成本低、建设工期短等优势,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一张最亮的名片,在坐实国内轨道交通市场、建成世界最大高速铁路网的同时,开始营销国外。面对当前中国高铁“走出去”难得的历史机遇。2014年底“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宣布合并,合并后的中国高铁将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高铁的发展对搞好企业经营有哪些启示?

16.下列函数中,有反函数的是(  )

5.填空题(共3题)

17.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⑴ 碳酸根离子 ⑵ 四个硫原子
⑶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_____⑷ 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_____________
⑸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   ⑹ 氯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__________。
18.
请阅读以下摘自今年的《苏州日报》,与化学关系密切的信息,并填空.
[资讯1]据市环境监测站专家分析:5月4日至7日,由于阳光灿烂,臭氧( O3)也出来“作怪”,连续四天的日平均浓度也均超标.臭氧在常温常压下是淡蓝色气体,稳定性极差,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可刺激呼吸道.大气中臭氧浓度超标的原因是:在静风条件下强烈的阳光就成为氮氧化物的催化剂,从而推高了臭氧浓度,形成污染.
(1)臭氧“自行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氮氧化物假定为二氧化氮,强光条件下促使其分解产生了O3和N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资讯2]吴江某公司研发的一层看似普通的白色薄膜,却有超高防水透气、阻燃、抗菌和耐腐蚀的神奇功能…这种膜的专业术语叫聚四氟乙烯纳米微孔薄膜,由聚四氟乙烯树脂经特殊设备和工艺制作而成,该树脂是一种超高分子量材料.
(2)制作这种薄膜的聚四氟乙烯树脂[(CF2CF2)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8,其n值等于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9.
有些汽车安装了安全气囊,气囊中装有“叠氮化钠”(NaN3)等固体粉末。一旦汽车发生强烈的意外碰撞,传感器将激活特定的电路放电,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钠并放出氮气(N2),使安全气囊打开,起到保护作用。此后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
(1)写出叠氮化钠在放电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安全气囊中选用叠氮化钠的理由:

6.实验题(共2题)

20.
(11分)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炼铁的相关内容时,对炼铁时还原剂的选择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单质碳也具有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什么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
(猜想与假设)焦炭和铁矿石都是固体,接触面积小,反应不易完全。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化学性质类似,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反应无明显现象。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①称取两份相同质量的氧化铁粉末。一份与足量的碳粉均匀混合放入下图装置A的试管中;另一份放入下图装置B的玻璃管中。
②装置A和B两组实验同时开始进行。在装置B的反应中,实验开始前应先
(选填“通CO”或“加热”);实验结束后应继续通入CO直至冷却至室温,其原因是

(实验现象)当装置B的玻璃管中固体完全由 时(选填“红色变为黑色”或“黑色变为红色”),装置A的试管中仍有
(解释与结论)焦炭和铁矿石都是固体,接触面积小,反应确实不易完全,这可能是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的一个原因。
(交流与反思)经过查阅资料和讨论,该小组同学发现除了上述原因外,工业上不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矿石还有一些其它原因,试写出其中的一个:   
(完善实验)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甲同学认为在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中可能还会有CO产生。为了证明碳还原氧化铁所得的气体中含有CO和CO2,将该气体通过下图的检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装置可重复使用)。经过检验,证实碳还原氧化铁所得的气体中确实含有CO和CO2,因此装置A的不足之处是  
21.
(6分)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中获得了如下实验事实:
①A试管内的白磷燃烧;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B试管内的红磷不燃烧。
[得出结论]结论1:依据上述实验事实    (选填序号)可知: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接触。
结论2:依据上述实验事实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   
[拓展延伸]若将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换成实心橡皮塞,在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是:  ;若去除A试管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实验中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知识运用]我国的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面是一些与燃烧有关的成语的文学解释,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以下成语的化学含义。
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6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