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3月调研考试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310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4/4/24

1.简答题(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并完成有关实验。
(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
①配制方法A、需要碳酸钠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配制方法B、若用40%的碳酸钠溶液稀释成100克20%碳酸钠溶液,则需取40%的碳酸钠溶液多少亳升?(密度为1.4克/毫升)    (填答案)。
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碳酸钠溶液常按以下操作顺序进行。

则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  
③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碳酸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A.增加适量固体    B.减少适量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④分析:以下原因可能导致配到的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8%的是(    )
A、固体中混有杂质
B、量水时仰视读数   
C、配好后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液体洒出
D、量水时俯视读数
(2)取上述配制得到的20%的碳酸钠溶液53克,加入68.4克某浓度的稀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单选题(共18题)

2.
下列物质不能由金属与酸通过置换反应得到的是
A.FeCl3B.Al2(SO4)3C.ZnSO4D.MgCl2
3.
根据你的实验经验,下列几种金属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氢气速度最快的是
A.铜B.锌C.镁D.铁
4.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石灰石B.食盐C.汽油D.面粉
5.
化学实验中有一种加热方法叫“热水浴”(如图)。针对这种加热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管内试剂受热温度不超过100℃
B.试管内试剂受热比较均匀(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相比)
C.试管底部不能接触到烧杯底部
D.将烧杯内的水换成食盐水,试管内试剂受热温度仍然不会高于100℃
6.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B.一般稀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
C.一份溶液中溶质可以不止一种
D.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7.
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汽油洗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
C.蒸发食盐水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8.
如图表示M、N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向50克M、80克N固体中各加入150克水,并加热至完全溶解,同时各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N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只有N析出晶体
C.M、N均有晶体析出
D.M、N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9.
粗盐中所含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工业上常把粗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泡,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氯化镁的含量不变
B.浸洗前后食盐水的组成不变
C.浸洗后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
D.粗盐粉碎后的颗粒大小,直接影响浸洗后的食盐中氯化镁的含量
10.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70g硝酸钾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A.105gB.110gC.120gD.210g
11.
20°C时的硝酸钾钾饱和溶液200克,下列操作能改变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温度不变加入10克硝酸钾
B.温度不变加10克水
C.温度不变蒸发掉10克水
D.将此饱和溶液升温
12.
下列操作能增强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是
A.     B.     C.     D.
13.
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4.
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A.降温B.升温C.加入溶质D.蒸发溶剂
15.
以下是KCl的部分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
 
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时,100g饱和KCl溶液中含KCl34.0g
C.20℃时,K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4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60℃时将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KCl溶液降温至40℃时,有晶体析出
16.
下列区别氯化钠与稀盐酸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别加入碳酸钠B.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
C.分别加入石蕊溶液D.用pH试纸分别测其溶液的pH
17.
下列物质都能与硫酸溶液反应,假设所加的量都能使硫酸完全反应,则反应结束后,不能使溶液的酸性明显变弱的是
A.锌B.氯化钡C.氧化镁D.氢氧化钠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
B.浓硝酸、重金属盐、饱和硫酸铵溶液等可使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C.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断搅拌
D.给低血糖的病人补充葡萄糖可以缓解乏力、眩晕等症状
19.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体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甲醛浸泡水产品,延长保质期
B.霉变的米中含有黄曲霉素,人不能食用,只能给动物食用。
C.应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
D.将地沟油回收作为食用油

3.选择题(共17题)

20.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21.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
22.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    )
2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亊,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2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亊,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25.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
26.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    )
27.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    )
28.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2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30.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髙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尉

迁丞相


31.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纵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摇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摇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32.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入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33.淸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34.如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

35.如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1958年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码多为6位印别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联汽首的东欧国家。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59年~1978年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种文字。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1978年~1990年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7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1990年~2000年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护照号码由7位升为9位。

2000年以后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2012年5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填空题(共2题)

37.
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所示两个烧杯中各盛有20℃时上述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
(2)80℃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甲物质 g,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当温度由20℃升高至60℃时(不考虑水分蒸发),B烧杯中固体质量增加,则B烧杯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甲”或“乙”)。
(4)由图1分析,若分别将2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80℃降温到40℃,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5)甲中混有少量乙,如果要提纯甲,分离的实验操作步骤主要有:①称量需提纯的固体混合物;②控制水量,配制成80℃左右的饱和溶液; ③降温至20℃后进行过滤,并用少量冷水洗涤过滤器中的固体2-3次;④取出固体,干燥、包装。
请回答:步骤③中,过滤后,需进行洗涤,目的是  
不用热水而用冷水洗涤的原因是
(6)有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仔细观察下图中实验过程和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在A、B、C 中Ca(OH)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38.
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红在复习盐酸的性质时,归纳出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

(1)为了验证性质①,小红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溶液变  色。
(2)图中A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举例写出一个方程式     。
(3)盐酸的性质③决定了盐酸可用于清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根据性质⑤,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写出方程式     。
(5)镁和锌可以用来验证盐酸的性质②,小红要探究镁和锌与盐酸反应的快慢,需要控制不变(相同)的量     (填序号)。
A.两种金属的形状B.盐酸的质量分数
C.反应容器的大小D.温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7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