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5题)
1.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在一定量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
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
C.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
2.
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属于氮肥 |
B.“含氮量”中的“氮”是指氮元素 |
C.硝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 |
D.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4∶3 |
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和方法 |
A | NaNO3 | Na2CO3 |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B | KCl | K2SO4 | 滴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
C | CO | CO2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
D | H2 | HCl |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A.A | B.B | C.C | D.D |
2.选择题- (共3题)
8.装有不同液体的甲、乙两烧杯,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当物体静止后两烧杯中液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液体对甲、乙两烧杯底部的压强分别是P甲、P乙,液体对两物体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3.多选题- (共1题)
9.
霾,主要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等于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根据目前的认识,机动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和工业生产的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都是PM2.5的主要来源。它会对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

(2)“三效催化转换器”能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为无毒气体。图乙为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2)“三效催化转换器”能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为无毒气体。图乙为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该反应中原子发生重新组合 |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C.该反应能将引起雾霾的NO2和CO气体转化为N2和CO2 |
4.填空题- (共2题)
10.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铁的价类图,例如E点可表示+2价的亚铁盐。请回答:

(1)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
(2)请写出B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_________。
(3)已知C点表示的化合物在常温下能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1)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
(2)请写出B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_________。
(3)已知C点表示的化合物在常温下能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11.
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图:

(1)本流程中“浓缩”、“结晶”属于 变化。
(2)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填化学式)。
(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 (选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

(1)本流程中“浓缩”、“结晶”属于 变化。
(2)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填化学式)。
(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 (选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
5.实验题- (共1题)
12.
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选择题:(3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