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2题)
2.
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碳、氧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Cr).铬原子序数为24,则中子数和质子数都为24 |
C.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 |
4.
据报道,药物扎那米韦(化学式为C12H20N4O7)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治疗有效。下列有关扎那米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扎那米韦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5:1 |
B.1个扎那米韦分子由12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4个氮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
C.扎那米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2 |
D.扎那米韦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9.
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碘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需大量补充
B. 霉变大米、花生等含有黄曲霉素,蒸煮后食用
C. 腌制的泡菜虽然含亚硝酸盐,但多吃无妨
D. 有的指甲油中国含少量的甲醛,青少年尽量少用
A. 碘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需大量补充
B. 霉变大米、花生等含有黄曲霉素,蒸煮后食用
C. 腌制的泡菜虽然含亚硝酸盐,但多吃无妨
D. 有的指甲油中国含少量的甲醛,青少年尽量少用
1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直径小,富含大量有害物质,
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下列情况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下列情况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露天焚烧秸秆 | B.利用太阳能发电 | C.燃油汽车排放尾气 | D.直接用煤作燃料 |
2.选择题- (共11题)
13.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狼孩的例子说明了( )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③人脱离是社会就不能成长发展
④狼孩和人一样也是合格的社会成员
17.小明所在学校组织了学农活动,在一周的学农活动中,小明了解了我们平时所吃的粮食是如何加工而来的,了解了我们吃的菜是如何上餐桌的。小明认识到了没有这些农业,我们的生活一天都难以维持。下列选项与小明的认识相符合的是( )
①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从社会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③组织学农活动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学习
④组织学农活动能让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
21.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22.进入2016年,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以科技竞争为重点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正处于历史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进则退,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当代青少年要( )
①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 ②积极参与竞争,实现个人追求
③增强忧患意识,立志报效祖国 ④树立崇高理想,提高自身素质
23.小丽在家是妈妈的孩子,在学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在社区是小区业主,在社会是合格公民。这说明了( )
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②社会关系不同,我们的身份不同
③每个身份的角色定位都不一样的 ④每个身份的角色定位都是一样的
3.实验题- (共2题)
24.
(8分)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稀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应从_______(填e或f或g)管通入。

【收集证据】
(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
实验编号是_______,
【得出结论】
(4)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5)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设计实验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稀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应从_______(填e或f或g)管通入。

【收集证据】
(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
实验编号是_______,
【得出结论】
(4)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5)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设计实验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7分)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上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
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图象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
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情况是_______。
③向烧杯中倾倒20 g(滴有2滴酚酞试液)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_______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10 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要使反应后的溶液变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 g)。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
(2)为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根据图示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 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
(3)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 g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25%的盐酸,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 g 20%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影响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是_______。

(1)上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
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图象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
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情况是_______。
③向烧杯中倾倒20 g(滴有2滴酚酞试液)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_______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10 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要使反应后的溶液变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 g)。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
(2)为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根据图示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 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
(3)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 g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25%的盐酸,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 g 20%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影响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是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