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两个实验:Cu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两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
(1)写出废液混合后使滤液变无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性(填“酸”、“中”、“碱”).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 ;猜想Ⅲ .
(实验探究)
在实验②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交流拓展)要使蓝色溶液变成无色,还可以用不同于上述原理的方法,即在蓝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1)写出废液混合后使滤液变无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性(填“酸”、“中”、“碱”).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 ;猜想Ⅲ .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振荡.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Ⅱ不成立 |
实验②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Ⅲ成立 |
在实验②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交流拓展)要使蓝色溶液变成无色,还可以用不同于上述原理的方法,即在蓝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2.计算题- (共1题)
2.
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约为6.5g~7.3g。某患者每日分泌盐酸溶质质量为9.0g,为治疗胃酸过多需服用图9所示抑酸剂,发生反应:Mg(OH)2+2HCl=MgCl2+2H2O。请计算并回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多少克?理论上能否使该患者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01)

3.单选题- (共15题)
3.
分析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则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
B.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H2前一定要验纯 |
D.通常情况下,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是酸雨 |
4.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
5.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的质量 | 20 | 5 | 2 | 37 |
反应后的质量 | 待测 | 35 | 2 | 12 |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B.待测物质的值为15 |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 5 |
6.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图中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
B.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之比为3:1 |
C.生成物丙和丁均为氧化物 |
D.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
7.
汉黄岑素(C16H12O5)是传统中草药黄岑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岑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黄岑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B.汉黄岑素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
C.汉黄岑素属于有机物 |
D.汉黄岑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
9.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把打磨过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C.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两端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
10.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的防腐 |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木炭粉代替铜粉 |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
D.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 |
11.
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5.
下表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其中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O2(O2)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CaCl2溶液(HCl) | 滴入碳酸钠溶液 |
C | NaOH(Na2CO3) | 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D | CuO(Cu) | 加足量稀盐酸,充分搅拌后在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6.
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加铁酱油”,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
B.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有利于治理雾霾 |
C.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
D.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棉制品和羊毛制品 |
17.
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A
A.“三”的小结 | B环境保护 |
①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③三大化石燃料:氢气、石油、煤 | ①滥用施用化肥和农药 ②重复使用热固性塑料制品 ③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 |
C数字含义 | D物质俗名 |
①Fe2+:一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②SO2: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 ③ ![]() | ①固体二氧化碳俗名干冰 ②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③金属汞俗名水银 |
A.A
A.B | B.C | C.D |
4.选择题- (共2题)
5.填空题- (共3题)
20.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溴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一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l)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二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填序号)。
(3)溴元素与图二中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4)若图二中C表示离子,则离子符号是_______。

(l)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二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填序号)。
(3)溴元素与图二中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4)若图二中C表示离子,则离子符号是_______。
21.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 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 方法.
(3)t2℃时,将15克甲放入装有50克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 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 方法.
(3)t2℃时,将15克甲放入装有50克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2.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端午节临近,我们包粽子准备了如下食材:糯米、瘦肉、花生、红枣,其中瘦肉富含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
(3)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_____(填字母)。
A.霉变的花生、大米蒸煮后仍不可食用
B.不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腌制食物
C.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害处
(4)固体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撞击后30毫秒内,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端午节临近,我们包粽子准备了如下食材:糯米、瘦肉、花生、红枣,其中瘦肉富含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
(3)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_____(填字母)。
A.霉变的花生、大米蒸煮后仍不可食用
B.不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腌制食物
C.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害处
(4)固体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撞击后30毫秒内,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