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南省焦作市九年级第二次质量抽测化学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248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7/8

1.简答题(共1题)

1.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收集到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写出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滤液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采用的方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4题)

2.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酸雨的形成
B.秸秆、杂草等在沼气池中发酵制沼气
C.二氧化碳气体经加压、降温得到干冰
D.用铁矿石炼铁
3.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7 : 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14 :17
4.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5.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形成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减少的是:
A.氢氧化铜和稀硫酸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钙溶液和少量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硝酸钠

3.选择题(共2题)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7.已知平面向量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满足 {#mathml#}|a|=1,|b|=2{#/mathml#} , {#mathml#}a{#/mathml#} 与 {#mathml#}b{#/mathml#} 的夹角为60°,则“m=1”是“ {#mathml#}(amb)a{#/mathml#} ”的(   )

4.填空题(共5题)

8.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NH4Cl、 Na2CO3 、BaCl2、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小东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上层清液无色;
③小心倒掉上层清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以上实验可推断:
(1)这包白色固体中肯定存在_____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②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为了健康,我们要均衡摄人蛋白质、糖类、油脂、________、水、无机盐等六大营养素,老年人患骨质疏松是因为缺少________元素。
10.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2015年2月,原央视记者柴静发布的有关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雾霾会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_______。
A.二氧化氮B.二氧化硫C.二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2)PM 2.5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作用。
11.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可用A装置制取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将A改为B,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除杂装置导管的正确连接顺序是____(填字母)。
A.1—2—4—3B.2—1—3—4
C.4—3—1—2D.3—4—2—1
12.
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40 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灼热的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写出以上过程中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